中国,互联网有“BAT”三巨头的说法,而在新能源车领域,也有“蔚小理”三巨头。作为新能源车的开拓者,理想汽车是如何从最初不被看好到成为“蔚小理”中第一个实现盈利的车企的呢?

创立与早期突围:增程式技术的差异化路径(2015-2020)
理想汽车的诞生,源于创始人李想对中国家庭出行需求的深刻洞察。2015年,李想创立“车和家”(后更名理想汽车),瞄准中高端家用车市场。彼时,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尚处萌芽阶段,特斯拉已崭露头角,而国内新势力多聚焦纯电路线。理想汽车则选择了一条差异化路径——增程式电动技术(EREV),通过内燃机发电解决续航焦虑,同时保留纯电驱动的平顺性。

2019年11月,首款车型理想ONE正式量产下线,定位六座豪华智能SUV,售价32.8万元。凭借“无里程焦虑+智能化配置”的核心卖点,理想ONE迅速成为爆款,截至2024年累计交付突破21万辆,打破了中国品牌高端车型的销量天花板。值得一提的是,理想汽车从创立之初即坚持自建常州生产基地,未采用代工模式,尾标始终标注“理想”标识,逐步树立品牌独立性。
增程王者崛起:销量爆发与市场地位巩固(2021-2024)

2021年,理想汽车在香港上市,资本助力下加速产品矩阵扩张。2022年推出的L系列(L9、L8、L7)进一步细分市场,覆盖30万-50万元价格带,以“家庭场景”为核心,强化“冰箱彩电大沙发”的舒适标签,同时搭载自研智能驾驶系统AD Max。这一系列车型迅速成为市场宠儿:截至2024年,L7累计交付25万辆,L9突破23万辆,L8达20万辆,L6则以15万辆创下新势力最快交付纪录。
2024年是理想汽车的里程碑之年:全年交付量突破50万辆,累计交付量超113万辆,成为首个年度销量破50万的中国豪华品牌,并跻身全球新能源汽车第一梯队。同年10月,第100万辆车下线,仅用58个月即达成百万规模,刷新行业纪录。这一阶段的成功,得益于精准的市场定位、高效的供应链管理(如应对芯片短缺的灵活策略)以及李想倡导的“效率至上”企业文化。

战略转型:纯电布局与智能化进阶(2025年及未来)
尽管增程式技术奠定了理想的市场地位,但面对行业电动化浪潮,2025年成为其战略转型的关键节点。理想宣布进军纯电领域,计划推出两款全新纯电SUV,定位与现有L7、L9同级,设计风格或延续MEGA的低风阻理念,预计第三季度上市。此举标志着理想从“增程王者”向“纯电挑战者”的跃迁,但需直面特斯拉Model Y等强劲对手,且可能因电池成本高企挤压利润空间。
智能化领域,理想汽车加速布局L3级自动驾驶技术。2025年1月,其OTA 7.0版本上线AD Max V13.0系统,支持全国范围全场景NOA(自动导航辅助驾驶),并计划年内实现城市与高速场景的无缝衔接。同时,自研基座大模型Mind GPT 3.0的发布,将AI深度融入车机交互,推动品牌向“AI企业”转型。李想更提出“硅基家人”愿景,计划拓展人形机器人等AI生态,与特斯拉、比亚迪形成差异化竞争。
挑战与未来:内忧外患下的破局之道
理想汽车的辉煌背后亦暗藏隐忧,说是内忧外患也不为过。内部挑战包括:
1. 纯电转型的财务风险:研发投入激增(2024年研发费用达100亿元),新车型需平衡创新成本与盈利目标;
2. 供应链压力:纯电车型依赖高成本电池,可能削弱其增程时代的利润优势;
3. 品牌定位冲突:高端家用形象与年轻化、运动化产品线的平衡难题。
外部竞争则更为严峻:
1. 华为系围剿:智能驾驶领域与华为的直接竞争可能引发市场挤压;
2. “山寨”车型冲击:模仿理想L系设计的低价竞品迫使定价策略调整,利润空间承压;
3. 全球化考验:2024年启动的欧洲、东南亚市场扩张需应对本地化与品牌认知度挑战。
启示与展望:中国智造的样本意义
理想汽车的成长轨迹,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提供了三大启示:
1. 精准定位创造蓝海:聚焦家庭用户需求,以增程式技术填补市场空白,避免与特斯拉的正面交锋;
2. 技术自研构筑壁垒:从增程平台到智能驾驶全栈自研,掌握核心技术话语权;
3. 效率驱动可持续增长:通过扁平化管理、供应链优化与成本控制,实现新势力首家盈利。
展望未来,理想汽车能否在纯电与智能化赛道续写传奇,取决于其能否延续“用户价值优先”的理念,同时在技术 迭代与商业回报间找到平衡。正如李想所言:“理想的目标是成为全球智能电动化的领军者,而非仅是中国的成功案例。” 这条路上,理想汽车的每一步,都将是中国智造迈向全球的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