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今日新闻 > 比亚迪的“天神之眼”和长安的“天枢智驾”各自利弊对比分析

比亚迪的“天神之眼”和长安的“天枢智驾”各自利弊对比分析

发布时间:2025-02-13 09:22:39 发布用户: 15210273549

比亚迪与长安汽车近期相继发布了各自的智能驾驶(智驾)战略,双方均以“全民智驾”为目标,但在技术路线、功能覆盖、市场策略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以下从多个维度对比分析两者的智驾方案:

 

一、技术路线与硬件配置

1. 比亚迪:视觉主导+分级覆盖

技术核心:比亚迪的“天神之眼”系统分为A、B、C三个版本,分别对应不同车型。天神之眼C(覆盖7万-20万级车型)采用纯视觉方案(三目摄像头),而高端版本(如仰望品牌)则搭载激光雷达。

硬件策略:通过规模化分摊成本,10万级以下车型以视觉方案为主,避免激光雷达的高成本;高端车型逐步引入激光雷达,但整体以视觉融合为核心。

算力支持:采用自研算法+英伟达/地平线芯片,算力覆盖100-600TOPS,支持从L2到L4的渐进式升级。

 

2. 长安:激光雷达下沉+全栈自研

技术核心:长安的“天枢智驾”系统基于SDA架构,采用“中央计算+分层解耦”设计,支持200-1000TOPS算力,硬件上计划在10万级车型搭载激光雷达(成本压至200美元/颗),并整合多传感器方案(如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摄像头)。

合作与自研结合:深蓝品牌采用华为乾崑智驾(如ADS 3.0)与自研DEEPAL AD PRO双轨并行;启源品牌则以自研为主,强调端到端大模型和AI交互能力。

 

二、功能覆盖与场景应用

1. 比亚迪:聚焦高速与泊车场景

核心功能:天神之眼C重点提升高速NOA(变道、上下匝道)、智能泊车(代客泊车、遥控泊车)和主动安全(AEB最高支持100km/h),计划通过OTA逐步开放城区NOA。

差异化能力:强调“整车智驾”概念,通过横纵垂控制整合胎压等车辆细节信息,提升驾驶决策精准度。

 

2. 长安:全场景覆盖+高阶交互

核心功能:天枢智驾支持高速NOA、城区LCC Plus、代客泊车AVP,并计划在2026年实现全场景L3级自动驾驶。其亮点包括极端天气避撞(如极黑环境)、两轮车识别等。

交互创新:通过语音指令实现“人机共驾”,例如直接命令车辆导航并自主规划路线,模拟人类驾驶逻辑。

 

三、市场策略与成本控制

1. 比亚迪:全系普及+规模压制

覆盖范围:2025年计划60%以上车型搭载高速NOA及以上功能,10万级以下车型标配天神之眼C,通过规模化生产降低成本,实现“智驾平权”。

价格优势:例如海鸥智驾版起售价6.98万元,成为全球最便宜的智驾车型,直接冲击小鹏、零跑等品牌的中低端市场。

 

2. 长安:分层布局+生态开放

-产品分层:深蓝中低端车型采用自研DEEPAL AD PRO(15万级),高端车型搭载华为ADS 3.0(35万级),兼顾性价比与技术上限。

-生态整合:开放SDA架构接口,支持硬件升级和软件订阅,联合AI企业与开发者共建数智生态。

 

四、未来规划与挑战

1. 比亚迪:规模化数据驱动

目标:依托年销400万辆的规模优势,快速积累数据优化算法,计划1-2年内追赶华为等头部智驾厂商。

挑战:视觉方案在复杂城区场景的可靠性仍需验证,高阶功能需依赖后续OTA升级。

 

2. 长安:技术差异化突围

目标:2026年实现L3级全场景自动驾驶,2028年升级至L4级,同时推进全固态电池、飞行汽车等前瞻技术。

挑战:自研系统需与华为方案竞争内部资源,且激光雷达下沉后的成本控制难度较高。

 

结论:比亚迪通过规模化与低价策略快速占领市场,长安则凭借技术深度与生态开放构建差异化竞争力。两者均面临安全验证与用户体验优化的共同挑战,但路径选择反映了传统车企在智能化转型中的不同战略思路。

 

各位读者朋友您觉得哪种智驾方案更有发展前景呢?欢迎写在评论区里。

Copyright 2018-2024 集齐豆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180235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