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楼市“小阳春”的关键节点,今年的“小阳春”会不会来?这可太让人揪心了!毕竟,房价走势、购房时机,桩桩件件都关系着咱老百姓的切身利益。今天,咱就从最新出炉的数据入手,好好分析分析,看看今年的楼市到底啥走向。
政策“东风”劲吹,市场暖意渐浓
去年下半年开始,房地产政策就开启了“宽松模式”,进入2025年,政策利好更是持续加码。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月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销售价格环比均上涨0.1%,二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由上月持平转为上涨0.1% ,为2023年6月以来首次上涨。
各地政策也是百花齐放。公积金政策优化升级,超20城上调贷款额度,长沙、济南、大连等地最低首付比例降至20% ,天津、宜昌把灵活就业人员纳入缴存范围,福建还支持省内异地提取和家庭成员互助贷款。购房补贴、税费减免等政策也纷纷落地,真金白银降低购房成本。
这些政策效果显著,有力提振了市场信心,为楼市“小阳春”筑牢根基。以公积金贷款额度提高为例,很多原本预算紧张的购房者,现在有了更多选择,看房、买房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土地市场升温,开发商信心回升
1月,土地市场热度飙升,释放出积极信号。中指研究院数据显示,TOP100企业拿地总额1210.7亿元,同比增长41.4% ,成功实现“由负转正”。北京、深圳、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土地出让活跃,出让金同比增长超10% ,多宗高总价地块成交,头部央国企成为拿地主力。
从新增货值看,招商蛇口、华润置地和中海地产位列前三。1月,招商蛇口以179亿元新增货值拔得头筹,华润置地和中海地产分别以169亿元和130亿元紧随其后 。从各城市群拿地金额来看,京津冀以309亿元位居榜首,长三角和中西部地区分别为266亿元和93亿元 。
开发商拿地热情高涨,意味着对未来市场充满信心。他们愿意加大投入,就说明看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潜力,后续也会加快项目开发进度,为市场提供更多优质房源。
重点城市成交亮眼,市场分化仍存
1月,多个重点城市楼市成交数据亮眼,市场活跃度明显提升。
北京二手住宅网签量为12480套,同比增长0.3% 。虽说环比因春节假期有所下降,但与去年春节月份相比,网签量增长97.1% ,市场表现大幅提升。而且,自去年四季度以来,二手住宅成交量持续高位运行,卖家心理预期修复,议价空间明显缩小 。
广州新建商品房网签面积101.51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7% ,一手住宅网签面积82.35万平方米,同比增长69% 。各区域一手住宅成交量同比均有增长,中心城区涨幅更是高达106% 。二手市场也保持高位成交,日均网签面积稳定在3.93万平方米 。
深圳新建商品住宅网签销售5090套,同比增长97.3% ;二手住宅网签成交4554套,同比增长31.5% ,延续去年10月以来的回暖态势。1月还出现了“日光”盘,土拍市场溢价率也颇高,市场热度可见一斑 。
不过,市场分化依旧显著。一线城市和部分强二线城市需求旺盛,房价稳中有升;而部分三四线城市库存去化周期较长,房价仍在调整。比如中部某三线城市库存去化周期达28个月,房价同比下跌15% ,土地成交面积大幅缩水。
购买力与政策持续性成关键变量
尽管楼市有回暖迹象,但购买力和政策持续性仍是影响“小阳春”成色的关键因素。1月居民存款暴增5.52万亿元,同比翻倍,可居民短期贷款减少497亿元,中长期贷款仅新增4935亿元 ,这表明居民消费与购房加杠杆意愿依旧低迷。
政策方面,虽然当前利好不断,但后续政策走向尚不明朗。一旦政策出现波动,市场信心很可能受挫,“小阳春”的热度也会大打折扣。
综合来看,2025年楼市“小阳春”很有可能如期而至。政策持续发力,土地市场和重点城市成交数据表现优异,都为“小阳春”提供了有力支撑。但区域分化、购买力不足和政策不确定性等问题,也给市场带来一定变数。
大家对今年楼市“小阳春”怎么看?是准备抓住机会买房,还是继续观望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咱们一起聊聊楼市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