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汽车行业的百年历史中,名称从来都不只是代号那么简单。
从福特Model T到特斯拉Cybertruck,从宝马“蓝天白云”到比亚迪“王朝系列”,名称背后承载着技术迭代的野心、文化符号的博弈,甚至是企业命运的转折。
2025年2月,奥迪宣布终止激进的车型改名计划,回归传统字母数字命名体系,与此同时,本田烨P7车型的悄然更名,再次让车企“改名以改命”成为坊间热议话题。
从奥迪的“反复横跳”到本田的“水土不服”,车企改名真的可以改命吗?
奥迪与本田神同步,“改名”能否“改命”?
2023年,奥迪宣布用“偶数电动、奇数燃油”的命名规则切割燃油时代的历史包袱,将A4更名为A5、A6改为A7,意图用数字序列的迭代传递电动化决心。
然而,这一策略最终因用户认知混乱而夭折。奥迪全球用户体验实验室的数据显示,新命名规则导致经销商咨询量激增42%,其中23%的问题直指“看不懂车型关系”。
消费者对品牌名称的认知具有强烈“锚定效应”。奥迪“A6”等名称经过数十年沉淀,已形成“豪华”“稳重”的明确联想,改名意味着重建心智成本。成功车型的命名是品牌与用户的情感契约,割裂需慎之又慎。
图源:奥迪
作为中国豪华车市场的代表,A6L在25年间积累了超过600万用户,其名称已成为“商务权威”的代名词。强行切断这种情感连接,如同在高速公路上急转弯。数据显示,2024年奥迪A5L(原A4L)销量同比下滑19%,而保留“A6L”名称的混动车型却逆势增长8%。这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用户对符号的忠诚度,可能远超对技术革新的热情。
奥迪在命名上的挫败绝非孤例。本田烨P7在华上市前临时更名,同样暴露了跨国车企的傲慢与困境。原本寄望以“烨”这一生僻汉字彰显东方美学,却因发音拗口、寓意晦涩遭消费者调侃。
有网友表示,“烨”字拆开来看像火华,而烨P车型一眼看过去像诈尸,不吉利。有网友指出,电动车有火可不好,电动车应该很忌讳火这个字。
图源:小红书
本田显然低估了中国人对名称的讲究,孔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不顺则事不成”。当品牌符号无法实现文化适配时,再精妙的设计都会沦为“自说自话”。
舆论发酵下,本田在最新宣传中已悄然去掉“烨”字。2月3日,广汽本田发布的立春海报中仅提及P7,未出现“烨”。博主@百车全说三刀晒出的实车图显示车牌处也仅保留了P7。
图源:微博@百车全说三刀
“烨”品牌诞生的初衷,是本田进一步加速电动化的象征之作。从“烨P7”到“P7”,不仅是名称简化,更是对本土化策略的纠偏。在比亚迪“汉”、吉利“银河”等成功案例面前,生僻字显然无法承担品牌高端化的使命。
而更深层的矛盾在于,本田的电动化架构尚未形成差异化优势,导致命名失去了技术支撑的底气。这种“文化符号”与“技术实力”的双重缺失,让改名沦为空中楼阁。
用户对品牌的认知需要长期沉淀。奥迪A6、本田雅阁这些名称,早已通过数十年口碑积累,成为品质、地位甚至生活方式的代名词。强行更名如同撕毁一份隐形的社会契约:当用户需要重新理解“A5代表什么”时,沉默成本会直接转化为购买阻力。
改名求改命,奥迪与本田也有“求生焦虑”
奥迪与本田对命名的摇摆不定,本质上是因为两者的电动化革命尚未成功。
奥迪内部一定开过无数次会,讨论“如何在维持传统车型认知的同时,建立清晰的电动车型谱系?”作为对比,奔驰 EQ系列的电动车命名方式更独立,BMW则通过“i”和“M”系列来区分电动与性能车型,整体逻辑较为稳定。虽说两者销量对比中国的新能源车企来说仍上不了台面,但作为BBA中的A,奥迪电动化不及奔驰与宝马是不争的事实。
过去几年,奥迪在品牌电动化战略上就一直处于摇摆不定的状态。从大力推进e-tron家族,到如今逐渐模糊燃油与电动车的边界,奥迪似乎还在寻找一条最能兼顾市场与品牌传承的道路。而这次的命名调整,看似是“倾听消费者心声”的结果,实则也折射出一种不得不接受现实的无奈。
公开数据显示,2024年,奥迪全球销量同比下滑11.8%,中国市场份额被比亚迪、吉利等品牌挤压至14.6%。PPE平台车型(如A6L e-tron)虽具备800V快充等硬实力,但燃油车仍贡献了80%以上销量。当电动化进程滞后于命名野心时,符号的撕裂只会加剧用户的不信任感。这种“战略冒进”与“技术滞后”的错位,最终让奥迪不得不重回传统命名体系。
图源:奥迪
本田的现状也没比奥迪好到哪去。
就在2月10日,本田中国公布了1月销量公告,数据显示,在2025年1月,本田在中国的终端汽车销量为68,890辆。
值得关注的是,本田中国1月的销量与其他同行相比,出现了明显的下跌。具体来说:今年1月份本田在中国市场汽车销量为68,890辆,与2024年1月同期相比,跌幅达到了31.8%。
而在具体车型上,不管是东本e:NS1还是广本e:NP1,这两款纯电动车的市场表现更是惨淡,两款车平均每个月销量都仅有两位数。
东本e:NS1和广本e:NP1惨淡的市场表现并非毫无根据。首先就产品力来说,虽然本田宣称这两款车都是基于全新的纯电动平台打造而来,但无论在造型还是尺寸上,都摆脱不了XR-V和缤智的影子,同时在车身尺寸也基本保持一致。此外,在底盘悬架方面,也都是沿用XR-V和缤智一样的前麦弗逊式后扭力梁的悬架结构。基于此,有网友戏称东本e:NS1和广本e:NP1是XR-V和缤智的“油改电”版本。
图源:东风本田
更令人担忧的是本田的战略惰性。面对电动化“首战失利”,这家以技术著称的企业既未深刻反省,也未推出革新性产品。2024年4月,本田宣布未来10年将投入8万亿日元研发经费,其中5万亿用于电气化领域。
但新能源市场的窗口期不会等待十年——当比亚迪年销突破400万辆、特斯拉FSD迭代至V12时,本田的“十年计划”更像是一张逃避现实的空头支票。
老牌车企的窘境:改名容易,改命难
宝马3系历经七代未改名,却凭操控基因成为“运动轿车图腾”;保时捷911数字沿用60年,反成经典符号。这些案例揭示了一个真理:品牌资产的核心是用户情感,而非命名形式。
与其纠结油电命名,不如学比亚迪:用“DM-i”“e平台3.0”等技术标签占领心智。即便名字被吐槽“土味”,用户仍愿为技术买单。
奥迪为命名混乱付出的成本,包括经销商培训、用户教育,以及A5L与A4L并线销售导致的定位模糊,这些隐性损失远超市场预期。反观特斯拉,即便Model 3因福特注册Model E而被迫改名,却凭借产品力让用户形成“数字=科技”的潜意识联想。这揭示了一个深层逻辑:改名可以成为转型催化剂,但唯有产品实力才能让符号获得持久生命力。
奥迪的回归传统与本田的悄然删字,共同揭露了一个真相:在汽车行业的结构性变革中,改名既可能是转型的催化剂,也可能是战略迷茫的遮羞布。当比亚迪用“BYD”三个字母完成从“土味缩写”到“全球化符号”的逆袭时,它依靠的不是改名,而是刀片电池、易四方、云辇等技术的持续突破。
图源:BYD
当前,中国汽车市场正经历前所未有的价值重构。新势力崛起、自主品牌高端化、用户需求多元化……在这场混战中,车企更应清醒:改名可以制造话题,但唯有产品力、服务体验与用户情感的共振,才能真正“改命”。
当技术实力撑不起符号野心时,任何改名都不过是皇帝的新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