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奔驰汽车 > 谁是上海车展最大赢家?

谁是上海车展最大赢家?

发布时间:2025-05-08 15:32:53 发布用户: qingdao

2025年,智能驾驶突遭降温。于是,上海车展的风向也变了。在展会之前,我们几乎可以预判到,这场车展,很多车企会大讲特讲智能驾驶。然而,禁令一出,关于智能驾驶的宣传话术,不得不柔和了很多。

“要不要讲”、“怎么讲”,就变得很微妙。最不会出错的方式,就是“不讲”,于是,上海车展的氛围,也温吞了许多。撇除浮躁,整个汽车市场反而回归了正轨。

不过,降温的是“宣传话术”,不降温的是“技术解决方案”。

而且,你仔细观察的话,还会发现,今年的上海车展,“智驾供应商”悄然从幕后走向台前,如果不是离终端用户有点远,他们做的宣传,或许可以更大规模地“出圈”。

这其实也引出了行业另一个经久不息的争论,“搞智能驾驶,究竟需要自研,还是借助供应商方案”。

至少,在上海车展,我们看到了更为清晰的答案。

姑且将Momenta当做一面镜子,你就会发现,供应商方案“后来者居上”,它是有很深的道理在背后的。

朋友一下子就多了

车展前夕,Momenta宣布与通用别克、达成战略合作。车展期间,又携手本田中国、凯迪拉克、上汽奥迪、智己汽车。其官宣节奏,更是来到了一天两场,成为了本届车展“红人”。

之前,谈起Momenta的合作对象,大家能想到的基本都是智已。但自24年的下半年起,合资企业也多起来了。

尤其是本次车展后,Momenta一下子就不缺朋友了。不仅继续和智已深度绑定,还成为日、德、美等背景车企的全球严选。

五一期间,Momenta还与Uber 联合宣布,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将自动驾驶车辆引入Uber平台,覆盖国际市场。首批合作商业化落地将于 2026 年初在欧洲启动,并配备车载安全员。

经济学中有“临界点”这一说,当投入的要素积累到了临界值后,产出效率突然跃升。

这一点也体现在了Momenta上,其CEO曹旭东表示,Momenta实现第一个10万辆搭载的里程碑用了两年时间,第二个10万辆搭载只用了半年时间,预计今年5月内将完成第三个近10万辆搭载。

当然这一切的前提都在于前期对市场的精准判断,在成立之初到现在,Momenta一直坚持“一个飞轮”的技术洞察和“两条腿走路”的产品战略。

通过量产自动驾驶(Mpilot)与完全无人驾驶(MSD)两大产品线形成闭环数据流。车辆收集真实驾驶数据,用于训练和优化L4级无人驾驶算法,而L4技术反哺L2智能驾驶辅助技术,形成“数据驱动算法迭代,优化产品性能,量产车辆上车”的正向循环。

目前Momenta累计合作量产车型已超过130款,随着各大车企合作车型的量产落地,后续搭载Momenta方案的车辆还在增加。

此外,Momenta也在不断推出新的产品方案。在上海车展上,曹旭东宣布,Momenta将于今年下半年推出基于强化学习的一段式端到端Momenta R6飞轮大模型。

该模型能够在模拟的环境里探索新的驾驶行为,从自己的成功和失败中吸取经验,自我快速地成长,让驾驶在安全、安心的能力上,有机会超过人,甚至大幅度超过人。

暗流下的智驾角逐

今年车展有个现象,传统合资企业不止推出“一口价”打法,还纷纷亮起了智能化。对于智能驾驶供应商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据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监测数据显示,2024年1-12月,中国市场(不含进出口)乘用车前装标配第三方供应商全场景高阶智驾方案交付达到19.30万辆,其中,来自中国本土供应商的方案交付占比超过90%。

不过,智驾公司市场的“马太效应”非常明显,基本上呈现出赢家通吃的局面。

车展期间,华为乾崑也推出了新的产品乾崑ADS4高速 L3商用解决方案,首次公开自动驾驶技术架构WEWA,同时还带来鸿蒙座HarmonySpace 5、乾崑车控XMC等全新成果。

卓驭也带来了车端多模态视觉-语言-动作大模型(VLA)。通过融合视觉、语言和动作数据,可解析行人横穿、道路施工、特殊车辆接近等长尾场景。例如,在施工路段,系统能理解临时标识并主动调整路径,拥有类人的交互能力。

据知情人透露,奔驰与宝马公司相关人士也都到访了卓驭的展台并进行了合作咨询。

当然了,还有,吉利等车企,一方面加紧布局自研团队,但另一方面,为了快速实现技术落地,也引入了供应商方案做技术支持。

这场暗流下的智驾角逐,也把最直接的矛盾点,剖开来,晒在了太阳下。

自研智驾,还有必要吗?诸多车企,尤其是合资品牌,给出的答案是“没有必要”。

当前的行业形态,对合资品牌没那么友好,一方面,他们转型确实太慢了,另一方面,中国本土市场有独特的产品偏好,更青睐于电动化、智能化,合资品牌的另一半,也就是外资层面,给不到更充足、更适配的技术支持了。

但是,中国市场不能轻易放弃,那就需要借助本土化的研发团队、供应链体系,帮助他们完成智能化的“短板武装”。

那么,放弃自研,既因为all in自研已无必要,又因为供应商方案可以更省时间地开辟解题思路。有人说,这是不是将“核心技术护城河”拱手让人?倒也没那么可怕,快速习得生存之法,或许才是良方。

如果我们认可将来的产业生态,就是分工“细分、细分,再细分”,那么,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重用供应商方案,也没有什么毛病。

事实上,做智能驾驶,除了与传统汽车工程师的能力不匹配外,另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智能驾驶非常需要“数据喂养”,要把这件事干成的逻辑,好像都变了。

供应商方案,有可能存在一个被忽视的优势,由于其合作方非常多,那就有可能拿到更大规模的数据。而这种规模化,不仅会成为某智能驾驶系统的功能门槛,也会成为智驾供应商的生存门槛。

以Momenta为例,在“广交朋友”之后,他们获得了足够多的数据支撑,可以不断迭代系统能力,其实也获得了稳定的现金流,相比于其他智驾供应商而言,生存下去的底气更足了。

Momenta自己就曾测算过,智驾软件需覆盖400万辆车型才能盈利。

那么,对于一般的智驾公司来说,如果现在还没有几家合作在手,无法形成规模性的正向研发,基本上已经出局。

主机厂之间比谁跑得快,智驾供应商们又何尝不是呢?

写在最后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2025年,是上海车展创办40周年。

在这几年中我们看见无数“英雄”崛起,也有不少“英豪”消失,不过车展还是那个车展,永远都精彩纷呈,充满故事。

谁是上海车展最大赢家?从我的视角看,就是签了一单又一单的头部智驾供应商们。

Copyright 2018-2024 集齐豆 版权所有  备20180235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