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智能网联汽车快速发展的浪潮中,“自动驾驶”、“高阶智驾”等充满未来感的宣传词汇曾一度成为新能源汽车营销的核心卖点。然而,2025年“五一”假期期间,包括小米、理想、蔚来、小鹏在内的多家新能源车企不约而同地调整了宣传策略,将原本高调的“智能驾驶”话术降级为更为谨慎的“辅助驾驶”表述。这一集体转向背后,既反映了行业监管的持续收紧,也揭示了车企在技术能力与用户安全之间的重新平衡。
其中,率先在官方宣传物料中进行了术语调整。5月1日,小米官方在社交平台发布的海报中,以往频繁使用的“小米智驾”话术已被替换为“小米辅助驾驶”。媒体对比官网发现,具体配置名称也做了相应修改:原先的“小米智驾Pro”更名为“小米辅助驾驶Pro”,而SU7 Pro/Max车型的“小米智驾Max”则调整为“小米端到端辅助驾驶”。
也迅速跟进这一调整。5月1日,理想产品线负责人李昕旸在社交平台介绍智能焕新版时,特别强调了“辅助驾驶焕新”而非此前的“智能驾驶”表述。
蔚来汽车则对不同车型的功能定位进行了更为细致的区分。销售人员介绍称,ET5具备城区NOA(自动辅助导航驾驶)能力,并赠送五年使用权益;而新推出的萤火虫车型目前仅搭载LCC(车道居中控制)功能,完全不强调智驾能力,主要面向通勤与家庭使用人群。这种差异化的产品策略,显示出蔚来对辅助驾驶功能定位的重新思考。
小鹏汽车虽然仍鼓励用户试驾其导航辅助功能,但销售人员的表达明显比以往更加克制。在介绍城区NOA能力的同时,相关销售人员会同步说明“智驾险”等附加服务,明确提示用户该功能仍需保持注意力并在必要时手动接管。小鹏推出的“智驾险”(智能辅助驾驶安心服务)覆盖行车和泊车场景,在NGP(小鹏辅助驾驶系统)推出后5秒内仍可享受理赔权益,这一创新举措反映了车企在降低用户使用风险方面的努力。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次集体调整中,鸿蒙智行(问界品牌)成为少数仍在销售端完整介绍其智能驾驶功能的品牌。其销售人员表示,搭载华为ADS高阶智能驾驶系统的车型在高速场景下允许最长90秒脱手行驶,城区则支持红绿灯识别、自动变道等功能。即便如此,该品牌也在店内展示物料中明确注明:“高阶智能驾驶仅为辅助功能,不可替代驾驶员操作,无法适应所有交通、天气和路况”,显示出整个行业对责任界定的重视。
这一系列术语调整并非孤立现象。有媒体发现,各车企门店相关销售人员宣传话术整体表达变得谨慎,多数转向强调其他卖点,仅在用户主动提问时才会就辅助驾驶展开相关说明。智能驾驶这一曾经的“宣传C位”主打词,正逐渐淡出车企产品宣传的核心话术,甚至变成“你问我才说”的隐藏词汇。
车企集体调整智能驾驶宣传话术的背后,是监管部门持续加码的规范措施。2025年,随着多起涉及智能驾驶的交通事故引发舆论哗然,工信部等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新规,标志着智能驾驶行业正式进入“强监管”时代。
2025年4月1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组织召开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工作推进会,针对智能驾驶领域提出了一系列规范性要求。会议明确要求汽车生产企业需明确系统功能边界和安全响应措施,禁止夸大和虚假宣传,严格履行告知义务,切实承担生产一致性和质量安全主体责任。
值得注意的是,新规的影响不仅限于宣传话术。在技术标准层面,《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将于2026年7月实施,新增三大严苛测试:热扩散测试要求“全程不起火、不爆炸”;底部撞击测试使用直径30mm的钢球以50km/h速度冲击电池底部;快充安全验证要求300次快充循环后通过外部短路测试。同时,《汽车整车信息安全技术要求》将于2026年1月生效,首次将车辆外部连接、数据加密等纳入强制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