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媒体报道,近期氢能源部门的总裁山形充正表示,中国在氢燃料卡车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已将燃料成本降至日本的三分之一,并在迅速建设加氢站。中国目前已经占据了全球大部分氢能源商用车的销售份额。
但同时他也认为,中国的领先地位并非不可撼动,但需要立即采取行动。山形充正发出警告称,如果其他国家不加大对氢能源技术的投资,中国企业将迅速主导供应链和出口市场。“我们所剩时间不多了——迅速加快行动步伐至关重要。”
氢能源对于丰田,乃至整个日本汽车产业来说,无异于代表着未来。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日本无法All in纯电动车,丰田章男就一直坚持多种脱碳解决方案并举的路线。这在外人或许不能理解,但站在日本角度而言也确实有其自身的原因。这也因此造成了日本汽车在电动化和智能化方面落后于竞争对手。
而氢能源实际上就是日本汽车,尤其是丰田翻盘的关键。毕竟,丰田已经率先在氢能源领域扎根了数十年,掌握专利无数,并且已经有量产的能力。一旦氢能源开始普及,丰田可以像当年的混动技术一样,迅速制霸整个市场,成为行业规则的掌控者。
而且就在今年2月,丰田刚刚在东京国际氢能与燃料电池博览会上甩出了一张“王炸”,就是第三代氢燃料电池系统。
这款被业界称为“氢能心脏”的黑科技,号称燃料效率提升至上一代的1.2倍,续航里程增加20%,加氢3分钟续航700公里,并通过电池设计和制造工艺的创新,大幅降低成本。并且,丰田还喊出了“百万公里免大修”的豪言。
丰田预计该系统将在2026年后推出,并将在北美、欧洲、中国和日本等市场逐步推出。可以看出,以技术见长的丰田是拿出了十足的诚意,努力降低氢燃料电池应用的经济应用门槛,意图加速其商业化落地。
但即便如此,丰田的氢能源之路仍然充满不确定性。这也是为什么丰田急于发出警告,并且将中国企业视为最大的竞争对手。
首先是2025年氢燃料电池产业的开端并不顺利。多家燃料电池车企宣布破产倒闭,燃料电池企业“卖身”求存或改变战略,全球范围内氢能投资收紧,每一个信号都在暗示:这场洗牌,比预想中来得更猛烈。
从国际背景来看,在美国,特朗普任期内,氢能源项目的资金面临被削减的风险;日本建设本国氢能源公路和补贴氢燃料进口的计划进展缓慢;审计人员称,欧盟到2030年生产和进口1000万吨可再生氢的目标“不切实际” 。
其二,在氢能源领域比较知名的公司如普拉格能源、巴拉德动力系统公司和燃料电池能源公司,目前都是亏损严重,生存前景越来越渺茫。
整车企业中,挪威的TECO 2030、法国的Hopium、美国氢卡明星尼古拉都相继破产。今年年初,又一家氢能造车路线上的明星公司Hyvia破产,这家公司背靠雷诺和普拉格能源两大巨头,一度被视为氢能路线上的欧洲希望。
而像奔驰、宝马、通用这些传统巨头,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都已经停止了氢能源车的研发项目。马斯克还曾炮轰氢能源,称其为“储能领域最愚蠢的选择”。
也就是说,丰田是目前在氢能路线上,生存状况良好的唯一玩家。
但是氢能源生态建设是一件需要群策群力的事情,在行业对氢能源前景普遍悲观的当下,如果不能唤起行业的共识,仅靠丰田是不可能将氢能普及化的。
中国在电动车领域的遥遥领先,除了庞大的消费市场外,其实得益于两点:一是供应链优势,能够迅速降低成本;二是政策优势,只要政策方向确定,就能够快速完成基建,推动市场化落地。
因此尽管我国在车载储氢系统技术和产业化方面与国外先进水平现在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但
参考之前电动化的发展模式,成本和政策优势如果放在氢能源路线上,同样可以迅速形成领先优势。
正如山形充正所言,中国的氢能源价格为每公斤500元至1000元人民币,而日本为每公斤2000元人民币,不过中国的部分成本优势得益于在钢铁生产过程中作为副产品来生产氢能源。
这样的话,即使丰田手上一把好牌,也有可能打不出去。
所以,虽然丰田是目前氢能源领域最大的,技术最成熟的玩家,但同时丰田也是最着急的玩家。丰田绝不想起个大早,再赶个晚集。诚如山形充正所言,所剩的时间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