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自动驾驶业务迎来“关键一跃”。
4月23日,滴滴自动驾驶与广汽埃安联合打造的前装量产L4车型亮相上海车展。新车搭载10颗激光雷达、算力达2000TOPS,具备全球化适配能力,计划2025年底量产交付, 2026年逐步在广州和北京等部分区域示范运营。
从2016年成立自动驾驶部门,开始探索无人驾驶技术。随后几年,滴滴通过自主研发+生态合作的模式,滴滴迅速跻身行业第一梯队。
如今,伴随着这款前装量产Robotaxi亮相,不仅标志着自动驾驶技术从改装验证走向前装量产,更是滴滴自动驾驶构建“自动驾驶+共享出行”生态的关键一步。
下一个十年,全球自动驾驶赛道的竞争,将是生态的竞争。
01
从硬件到成本,为产品化落地设计
滴滴与广汽合作缘来已久,且一直坚定要走前装量产之路。
2023年5月,滴滴自动驾驶与埃安签订深化合作协议,共同发布无人驾驶新能源量产车项目——“AIDI计划”, 将共同推出一款L4自动驾驶前装量产车。双方的合资公司安滴科技于2024年4月获批工商执照,这是L4自动驾驶公司和车企为了打造Robotaxi量产车,在国内成立的首家合资公司。
今年以来,合作迎来成果落地。
4月12日,2025广汽科技日上,滴滴自动驾驶CEO张博在会上发布了新一代前装量产Robotaxi的硬件平台的同时,双方合作的首款L4车型也迎来首次亮相。
此次则是新车首次登上车展面向公众展示。
从公开信息来看,这款广汽埃安与滴滴自动驾驶联合推出的L4车型,在外观、硬件、算法、安全等方面存在诸多亮点。
33个传感器和2000TOPS算力的方案,可谓用料天花板。新车搭载了滴滴自动驾驶全新一代硬件平台,传感器总数量达33个,包括10颗激光雷达,通过激光雷达、摄像头、4D毫米波雷达、红外相机、声音传感器等多传感器异构探测与前融合的方式,能实现360°全场景、全工况感知识别。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保障低光照下的行车安全,这款L4车型率先搭载了红外传感器,能够通过温度感知生命体,能大幅提升夜间低光照下行人的识别。
此外,车辆通过采用最新雷达芯片技术,4D毫米波雷达性能较上一代提升4倍,能高效应对雨雪雾恶劣天气;还在行业内率先实现全固态补盲激光雷达上车量产。
滴滴新一代前装量产Robotaxi硬件平台
而2000TOPS算力相当于60多部高性能手机,或者10张PC机高端显卡的算力总和,保证自动驾驶的安全体验和效率。
除了“硬”武装外,该车型外观另一特色是专为共享出行打造的“软”交互。智能交互屏,可以显示欢迎、感谢、表情、车辆状态等丰富信息,使得车辆更具互动性和辨识度。
安全是一切的基础,滴滴自动驾驶对此十足重视。新车采用三重冗余和整车安全设计。其中,三重冗余包括算法冗余、软件冗余和硬件冗余;整车安全则是基于广汽埃安纯电专属平台和可支持L4自动驾驶的全球化安全冗余平台正向开发,能提供制动、转向、通讯、电源等多重冗余。
作为为共享出行打造的产品,保证Robotaxi成本可控是必须要攻克的难题。与主机厂合作,设计开发原生L4的量产车型,显然更适用于Robotaxi场景,且成本大幅降低。
根据滴滴自动驾驶方面介绍,新车后备箱可用体积增大88%,成本大幅降低74%,装配效率提升7倍,为可靠应用提供了必要条件。
02
五大核心优势,逐步进阶为头部玩家
滴滴的自动驾驶布局始于2016年,从实验室到量产,每一步都踩准了行业节点。
从成立之初至2021年,在自动驾驶发展的第一阶段,滴滴自动驾驶更多是基于软硬件技术层面的积累,掌握了包括感知、预测、决策、控制、仿真系统和机器学习平台等L4级自动驾驶的全栈核心技术。
2022年开始,滴滴自动驾驶业务开始进入第二阶段,把服务和运营考虑进来。这是滴滴擅长的地方,也是它与其他自动驾驶公司拉开距离的地方。
时间来到2025年,伴随着与广汽埃安联合打造的前装量产L4车型落定,滴滴自动驾驶实现技术、制造、运营全链路闭环,迈向全球第一阵营。
这背后,是五大核心优势的支撑。
首先技术上,实现了全栈自研,特别是新车搭载的自研的、可量产的三域融合计算平台“虎鲸”,GPU算力超过2000 TOPS,CPU达48核,拥有更高性能、更低时延。
其次数据上,依托出行平台大量的场景数据和丰富的运营经验,为提升自动驾驶能力表现提供了坚实基础。通过数据分析,滴滴自动驾驶业务也能更精准定位用户需求,优化调度策略,助力算法迭代,并建立健全的安全检测和应急响应机制。
三是算力上,可以共享滴滴业务体系。作为国内最大出行平台之一,滴滴已经建立了云基础服务平台,具备显卡算力在内的能力,这些基础设施在算力需求高峰和低谷时期都能为自动驾驶提供支持,实现算力需求的相对平衡和最有效利用。
四是商业模式上,创新性采用混合派单模式和慧桔港智能运营体系。前者主要是采用“混合派单”方式,将Robotaxi出行服务接入滴滴App,稳健推动Robotaxi的逐步落地。截至目前,滴滴自动驾驶已在北京、广州和上海示范区域内混合派单,连续安全运营超过1700天。
滴滴自动驾驶运维中心慧桔港
后者则是一方面通过远程检测、调度等进行车队管理;另一方面通过AI预测车辆维护需求,降低运营成本,实现运维自动化。
最后是生态上,滴滴则选择以更灵活的模式与主机厂等展开合作。除了与广汽埃安等车企共同定义和量产无人驾驶新能源网约车,滴滴自动驾驶还与北醒、法雷奥等国内外零部件供应商深度合作,形成完整产业链布局。
凭借自身共享出行、自动驾驶等领域积累,以及广汽埃安等合作伙伴的支撑,滴滴自动驾驶业务历经九年布局,逐步成为行业头部玩家。
03
政策、技术加持,自动驾驶“iPhone时刻”即将到来
滴滴自动驾驶与广汽埃安之所以在此时推出前装量产L4车型,很大程度上因为在技术、成本、政策驱动下,Robotaxi正临近产品化升级的拐点。
技术是Robotaxi 落地重要影响因素,正在快速迭代赋能行业。好的技术将提升驾驶舒适度和行驶效率,带来更好的用户体验。
成本上,Robotaxi车辆和运营成本双降,为L4技术稳健应用打下基础。
Robotaxi全生命周期运营总成本。资料来源:罗兰贝格
前装量产L4车型,具有高稳定性和高性价比优势,是自动驾驶产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早期Robotaxi多为实验和试点性质,因此多以后装改造为主,添加传感器和算力模块以及多重冗余配置,同时又具备量产乘用车的所有为驾驶员准备的配置如仪表盘等,改装成本高昂。
而随着Robotaxi迈向落地,玩家开始与主机厂合作,将自动驾驶系统与车辆的机械、电子系统进行深度集成,通过车规级测试验证和标准化生产流程,使得自动驾驶产品更成熟。此次滴滴与广汽埃安的合作,则是典型代表之一。
针对Robotaxi运营场景,滴滴自动驾驶在2023年推出慧桔港智能运营体系,建立了业务中心、安全中心、支持中心以及用户中心,五大中心协同工作能够大幅提升Robotaxi安全性和运营效率。
政策上,从中央到地方,推出多重政策,推动行业从示范应用向商业化落地前行。
中央层面,国家部委针对Robotaxi的测试验证、道路安全、商业运营和产品准入等方面,陆续出台了《关于开展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工作的通知》《自动驾驶车辆运输安全服务指南(试行)》等相关政策。
地方层面,地方政府积极推动试点范围扩大,北京、上海、苏州、广州、深圳、重庆、武汉等纷纷出台新政策以帮助行业获取更大的发展空间,进一步推动行业发展。
技术、成本、政策准备就绪,滴滴自动驾驶的前装L4车型亮相正当时。而伴随着这款L4 车型的量产交付,滴滴自动驾驶正凭借AI技术、量产合作、运营体系的三重优势,正在走出一条不同于Waymo和特斯拉的差异化之路。而这,或许就是在下一个十年竞争中,继续脱颖而出的关键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