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黄浦江畔,新能源车的修罗场。
战役早在2025上海车展前就已经打响。已经将流量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的车企,选择在车展之前早早地拉开了架势。从4月15日开始到22日上海车展开幕前,几乎每天都有发布会。仅4月15日-16日两天,就有10场发布会近10款新车亮相或上市。这让上海车展显得有些黯然失色。
但是车展的看点,不仅是技术与产品间的竞技,更折射出行业变革的深刻逻辑。从新势力的流量博弈、合资品牌的绝地反击,到政策对智能驾驶营销的强力纠偏,2025上海车展不再只是镁光灯下的狂欢,更是一面映照行业灵魂的镜子。
01 智驾怯魅,车展营销怎么吹?
2025年汽车行业吹的最大的牛毫无疑问是“智能驾驶”,当车企在传统软硬件话术上已经“词穷”时,智能驾驶的营销开始走火入魔。
L2级辅助驾驶被层层包装成可以“放心睡”的高阶智能驾驶,2024年初央媒刊文痛批新能源车营销无底线的言语,早已被头脑发热的车企大佬们抛到了九霄云外。电车的极速与智驾的魔幻,在高管们的狂热吹捧和流量催谷下,最终演绎成一幕幕公路惨剧。智驾平权的口号背后,却忽略了生命的平权。
这当中,小米并非始作俑者,但作为顶流品牌,小米却是引爆政策铁幕落下的导火索。小米SU7德上高速命案,三位花季少女的离世牵扯出社会各方的争论,至今为止真相仍未揭晓,但是智驾的虚火终于被相关部门关注。工信部祭出重拳,在车展前夕召集主流车企闭门会议,目标直指规范和治理智驾夸张营销。
上海车展首当其冲,原本无可争议的上海车展最大的传播点,就这样拜小米所赐而哑火。自动驾驶”一词注定要从上海车展的展台消失,车企们被迫摘下滤镜,直面素颜的自己。各家车企的营销团队开始加班加点的修改原定的车展宣传主题,不去或者少去提及智驾。大家的相同动作都是,避开现在这个敏感的时间段。
那么问题来了,没有智驾,车企还能吹什么?各大品牌还是否有勇气在上海车展上吹牛打擂?又或者还是回归到朴实无华的产品叙事上?也许大概率,绕来绕去,最后还是回到价格战上。
02 小米YU7缺席,泼天流量谁能接?
当最大的流量王小米YU7官宣将缺席上海车展时,问题又来了,谁会成为这届车展的顶流?
去年广州车展和北京车展,雷军一人托起了全场的流量。无论你是否是小米的忠实信徒,小米SU7的热销已经让所有人看到了小米品牌和雷军个人品牌的强大势能。售价超50万元的小米SU7 Ultra两小时售罄,更让人咋舌。而小米YU7无意是的下一个重磅炸弹。
但仍然身处高速车祸事件旋涡中的小米汽车,流量随时可能反噬即将推出的小米YU7。小米现在需要的也许不是热度,而是降温。小米汽车副总裁李肖爽在个人社媒发文称“该来的会以最好的状态来”,意味深长。甚至于,我猜测雷军今年或许也不会再像去年那样全场游走,而是保持低调。
小米YU7的缺席,毫无疑问会让不少车企松了一口气。今年在各家车企的合力推动下,国产中大型SUV和全尺寸SUV的热度正在史无前例的走向巅峰,市场上从十几万元到五十万元价位,从纯电到增程、插混,从五座到六座都有对应的产品布局。中国老百姓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觉得自己需要一台车长超过5m以上的SUV。
昊铂HL、领克900、问界M8已经在车展前夕陆续上市,极氪9X、乐道L90、深蓝S09、理想i8蓄势待发,甚至上汽大众也有一款全尺寸增程SUV要发布。没有了小米YU7这个流量黑洞,这些品牌和车型哪个能接下这泼天的富贵?
如果大家都只是表现平平,或许中大型和全尺寸SUV市场也到了天花板。
03 合资反扑,昙花一现还是破茧成蝶?
2025年的合资品牌,有点儿睡醒了的意思。
曾经高坐神坛的合资巨头们,开始附身触摸中国大地的温度,他们的产品不再是堆砌“全球同步”的傲慢与矜持,而是难得的弥漫着破釜沉舟的血性。
广汽丰田铂智3X将激光雷达车型价格拉低至14.98万元,全系标配8155芯片,上市1小时内订单突破1万台,终于让丰田意识到:只要肯放下身段,中国人对丰田品牌的信仰尚存;广汽本田以豪华车标准打造的P7,起售价拉低到了19.99万,执拗的本田还是被中方团队说服;东风日产更是洗心革面式的祭出了N7,口碑开始反转。
大众方面,在ID系列在纯电市场站稳脚跟后,不仅在燃油车市场打出了一口价和终身质保两张牌,还准备要在增程市场发力。狼堡的工程师们开始用中式智慧重写德式严谨。仿佛在向世人宣告:我失去的东西,我会亲自夺回来。
还有通用、福特、马自达,甚至已经放弃参展的现代起亚,都在以不同的方式活着。这些在互联网上已经是死了几轮的合资品牌们,现在似乎还没有打算真正退出的意思。
凶兽在穷途末路之时的反扑,最是危险。不管上海车展会不会成为这场反击战的开始,这场反击战中最动人的,不是参数表的碾压,而是昔日王者放下身段后的笨拙与真诚,将检验自身的品牌力在中国人心目中的成色还剩多少。
结语:
2025年的上海车展,像极了狄更斯笔下的双城记:这是最坏的时代,政策铁幕与流量退潮让裸泳者无处遁形;这也是最好的时代,务实者终于等到了让产品说话的契机。
而这背后的深层命题,则是行业从“野蛮生长”向“理性竞争”的过渡。新势力需在流量与安全间找到平衡,合资品牌则要证明电动化不是“跟风”而是“进化”,而政策铁拳最终将推动技术回归用户本质需求。
当合资品牌在电动化浪潮中找回尊严,当新势力在安全底线前学会敬畏,当每个技术突破都浸透着人文温度——这场混战留下的,或许不是胜者的王冠,而是整个行业走向成熟的刻度。中国汽车的故事,从来都不是爽文式的逆袭,而是一群人在迷雾中,执着寻找下一盏灯塔的史诗。这场车展之后,谁能真正读懂市场,谁就能在下一个十年领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