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2018-2024 集齐豆 版权所有 备2018023569号
这5款“低价高配”中端机闭眼入不亏你有没有发现,身边总有人买手机时下意识觉得“贵的就是好的”?
掏钱之时,默认价格便等同于体验,结果却额外多花费了几千块。实际用起来之后,才觉察到,性能完全用之不竭,甚至有一些功能直到换机之时都未曾被点开过。
今天咱们就来聊聊,为什么中端机才是那个“偷偷逆袭的性价比王者”,以及怎么避开消费中的价格陷阱和性能过剩的坑。
真我GT7
“旗舰机光环”背后的消费心理学
人们买手机时,大脑会自动关联“高价格高价值”,这种心理被称为“价格-质量启发式”。
不过研究表明,人们在使用智能手机购物时,通常会更看重一些,诸如个性化的需求,像“定制款”这类比较独特的配色,或是带有特殊功能的商品,如此这般能更好地展现自己的,那种与众不同之处。
厂商正利用这一点,给旗舰机贴上“黑科技”,以及“限量版”这样的标签,让你误以为,多花的那些钱,都转化成了体验方面的升级。
可现实呢?很多人买了顶配芯片,结果日常呢,就是刷短视频回微信;花大价钱买的5倍光学变焦,旅行时呀连1%都用不上。这就是典型的性能过剩——你以为在买“未来proof”,实际是在为用不到的功能买单。
红米turbo4Pro
中端机的逆袭:低价高配不是偶然
最近上市的几款中端机,比如真我GT7,12G256G版本只要2210元,却用上了旗舰级处理器和120Hz屏幕。
类似的还有另外4款机型,国补之后,甚至不到2000元,但是其性能,足以流畅地运行大型游戏,用上五六年,毫无压力。
这些手机怎么做到的?
精准刀法:砍掉那些普通用户感知不是很强的功能,(例如8K视频录制),将资金用在关键之处,比如提升续航以及散热。
技术下放:去年旗舰机的配置,今年就成了中端机的标配。
比如OLED屏幕,67W快充,在过去属于高端范畴,专门为高端产品所拥有。而如今在2000元档的产品中,便可轻易挑选。
供应链成熟:硬件成本降低之后,厂商能够以更低的价格达成“足够且良好”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