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大众汽车 > 人形机器人行业观察:Figure公开端到端训练方法;vivo成立Lab入局具身智能

人形机器人行业观察:Figure公开端到端训练方法;vivo成立Lab入局具身智能

发布时间:2025-03-27 15:35:30 发布用户: 1873603655

近期,人形机器人行业迎来密集技术突破与跨界布局。3月25日,Figure宣布将强化学习用于人形运动的端到端神经网络,推动运动控制技术的迭代;vivo则宣布成立机器人Lab,正式入局具身智能领域。与此同时,车企、科技企业与资本方加速涌入,行业产业化进程显著提速。

技术突破推动行业迭代

端到端神经网络提升运动能力

Figure此次公开的端到端神经网络训练方法,标志着人形机器人运动控制技术从传统模块化设计向全链路智能化转型。该方法通过强化学习直接优化动作生成,有望解决复杂场景下的动态平衡与多任务协同难题。此前,宇树科技发布的G1机器人已实现侧空翻、720度回旋踢等高难度动作,展现了端到端技术的应用潜力。

灵巧手技术竞争白热化

灵巧手被视为人形机器人实用化的核心瓶颈之一。纬钛科技凭借MIT团队研发的视触觉传感器技术,推出具备超高分辨率和多维力感知能力的“GelFinger”夹爪,目前已获小米战投等机构天使轮融资。国内企业中,戴盟机器人、千觉机器人等也在布局视触觉灵巧手,其传感器方案可覆盖高精度力觉、滑觉等多模态感知需求。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近期设立开放基金,重点资助五指灵巧手智能感知系统研发,加速技术标准化进程。

具身智能平台补齐“大脑”短板

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推出的通用具身智能平台“慧思开物”,整合了任务规划“大脑”与技能执行“小脑”,支持多模态环境感知与自主决策。上海发布的具身智能仿真平台“格物”,则通过强化学习框架实现一套代码覆盖百余款机器人训练,降低开发门槛。此类平台有望解决机器人场景泛化能力不足的痛点,为大规模应用铺路。

跨界布局加速产业化进程

消费电子巨头切入家庭场景

vivo成立机器人Lab,明确聚焦家庭服务与个人陪伴场景,主攻AI决策与空间感知技术。这一路径与美的集团、小米等企业的布局形成互补:美的已推出人形机器人样机并进入内部测试;小米CyberOne定位家庭护理与陪伴,计划通过智能家居生态构建场景闭环。消费级市场成为继工业、特种领域后的新竞争焦点。

车企跨界深化智能制造

车企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投入从技术验证迈向规模化应用。奥迪一汽在生产基地试运行优必选WalkerS1,探索人形机器人在汽车装配、物流等环节的协同作业;小鹏汽车Iron机器人计划年内量产L3级能力,目标覆盖安防、康养等场景。政策层面,重庆发布《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明确提出研发具身智能“大脑”与“小脑”,推动机器人双臂协同等技术攻关。

资本涌入催化生态构建

2023年以来,人形机器人赛道融资总额超百亿元,天使轮与A轮占比超80%。恒松资本、高瓴创投等机构重点押注灵巧手、触觉传感器等核心环节。纬钛科技、戴盟机器人等初创企业凭借技术稀缺性快速获得融资,而国家开放基金与地方政策扶持进一步推动产学研协同。行业从单一产品竞争转向生态级标准争夺,具身智能与智能制造融合趋势凸显。

当前,人形机器人产业正处于技术突破与商业落地的交汇点。随着政策支持加码、跨界资源整合以及资本市场持续投入,行业有望在2025年迎来量产元年,并在工业、家庭服务等领域开启规模化应用。

Copyright 2018-2024 集齐豆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180235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