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2018-2024 集齐豆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18023569号
走在佛山大学的新校区里,能看见工地上还在叮叮咣咣敲打着脚手架。这个刚摘掉"科学技术学院"帽子的学校,招生办的老师自己都没想到,改名才几个月,咨询电话就被打爆了。从河南到广西,分数线像坐了火箭似的往上蹿,最夸张的河南考生,前年25万名开外能进的分数,去年硬是挤到了15万名。而千里之外的杭州,浙江科技学院变成浙江科技大学之后,机械专业的录取线直接飙过了杭州某些老牌一本院校,让本地人都惊掉了下巴。
改名这事儿在国内高校圈从来都不是新鲜事,但佛山和杭州这两家玩出了新花样。佛山大学前身就是个以培养技术工人为主的二本院校,动物医学专业的学生以前实习都往养殖场跑,现在居然有家长冲着"大学"招牌,要把孩子送来学这个冷门专业。再看杭州这家,明明机械实验室的设备还是五年前那批,可挂着"科技大学"的金字招牌,今年报电气工程的学生比去年多了三成。这两所学校不约而同玩起了"借壳上市",把"学院"变"大学"的魔法施展得淋漓尽致。
要说这里头的门道,得从家长们的心理账本说起。在安徽某县城的高中家长会上,有个妈妈说得实在:"我儿子要是能上'大学',说出去总比'学院'好听,将来找对象都有面子。"这种心态直接反映在报考数据上——浙江科技大学在江苏的录取线,就因为校名里多了个"大"字,生生比同档次的"XX学院"高出20分。更绝的是佛山大学,趁着改名热潮,把土木工程专业包装成了"新基建重点学科",虽然授课老师还是原班人马,但招生简章上印着"大学"俩字,生生把外省的生源质量拉高了一个档次。
不过这事儿也不能全怪家长跟风。现在企业HR筛简历,看见"学院"后缀的学校,鼠标滚轮划得比谁都快。有个在杭州做校招的互联网公司主管私下说,他们系统里"浙江科技大学"的简历通过率,比改名前提了40%。就连学校自己都尝到了甜头,佛山大学刚挂牌就拿到了市里追加的3个亿拨款,说要盖新的实验大楼。这场改名游戏里,学生、家长、学校各取所需,倒真成了门"三赢"的生意。
但热乎劲儿过去之后,问题也开始冒头。去年从浙江科技学院毕业的小王,今年回校看老师时发现,虽然校名改了,食堂的饭菜还是那么咸,图书馆的座位还是得早上六点去抢。更尴尬的是,有些企业发现这些"新晋大学"的毕业生,实际能力和老牌二本没区别,又开始偷偷在招聘系统里加过滤条件。这就好比网红餐厅换了豪华装修,菜单价格翻倍,可端上来的还是原来那盘回锅肉。
这事儿让我想起老家县城前些年争着改市辖区的风潮。当时都觉得挂上"区"字招牌能拉来投资,结果十年过去,该种地的还是种地,该外出打工的照样外出打工。高校改名也是一个理,光换门脸不练内功,迟早要露馅。就拿合肥大学来说,改名后头两年分数线确实涨了,可去年因为毕业生就业率垫底,今年立马被打回原形。所以说,高校竞争说到底还是得靠真本事,实验室多出几篇硬核论文,比在校名上耍花枪管用得多。
现在有些学校领导可能是抖音刷多了,总觉得改个名就能当网红。要我说,与其砸钱搞更名工程,不如把这些经费花在刀刃上。浙江科技大学的机械专业要是能买几台工业机器人,佛山大学的动物医学系要是能建个现代化养殖基地,这对学生来说才是实打实的好处。毕竟考生和家长现在也越来越精了,去年山东有所刚改名的医学院,就因为被扒出教师队伍没变化,分数线不升反降,这脸打得啪啪响。
教育部门也该在这事上把把关,不能由着学校瞎折腾。现在更名标准里虽然有条条框框,但架不住有些学校搞"突击达标"。听说有学院为了凑硕士点数量,临时把几个专业拼凑成学科群,这种水分十足的升级,最后吃亏的还是学生。要是能建立更严格的动态评估机制,比如改名五年后复查教学质量,看看到底是名副其实还是挂羊头卖狗肉,估计能劝退不少想蒙混过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