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部由3~5人团队打造的有关“我在另一世界送外卖”(下称“送外卖”)的AI短剧在小红书狂揽90万流量。一群“技术派制片人”正用AI重构游戏规则:将制作成本压缩90%,让玄幻场景以像素级精度呈现,使永不“塌房”的虚拟演员24小时待命。
然而,AI并非万能。“AI演员不会塌房,但会‘面瘫’。”这句调侃道出了AI短剧的现状。
从剧本生成到特效制作,AI正在重塑影视生产链,但在情感表达和剪辑叙事上仍显“生硬”。玄幻、科幻等题材更适合AI发挥,而细腻的情感戏仍需真人加持。然而,无法抗拒的趋势是,一场由AI驱动的变革,或许正在改写短剧内容创作的规则。
“人机协作”的故事怎么讲
“最初我们只是想试一试,没想到AI给了我们一个惊喜。”知了互动主理人高鹏飞的公司近期推出了首部AI短剧“送外卖”,这部由3~5人小团队在两个月内完成的短剧,在没有任何明星加持的情况下,收获了超预期的播放量。在小红书上有90.2万的浏览量,2015的讨论量,其中第一集的播放量就已经突破了40万。
《中国微短剧行业发展白皮书(2024)》显示,2024年,中国短剧市场规模攀升至504.4亿元,同比增长34.9%,首次超越电影票房。2025年,短剧上游市场规模依旧保持着增长态势,预计同比增速约为15%。
艾瑞咨询发布的《2024年中国微短剧行业研究报告》揭示,2023年全年备案的短剧数量达到3574部,上线备案的有584部,显示出微短剧行业的蓬勃发展。同时,该行业市场规模在2023年已攀升至36亿元,估测2024年将进一步增至46亿元。巨量引擎数据显示,2025年1月在投短剧公司数量同比增长54%,在投剧目数增长101%。
在短剧行业迅速崛起的同时,高鹏飞的团队另辟蹊径,选择了用AI技术做短剧这条新赛道。“去年有些同行投5个项目可能4个短剧都赔钱,拍摄传统短剧的窗口期已经过去了。”高鹏飞坦言,AI技术的出现恰好解决了行业痛点——它将短剧制作的门槛大幅降低,使得更多有才华的创作者能够参与其中。
AI技术已经渗透到了短剧制作的方方面面。据高鹏飞介绍,在该短剧的制作中,AI承担了约70%~80%的工作量。从剧本大纲、场景设定到角色造型,AI都发挥着作用。“原本需要一两百万投资的剧,现在可能只需要十分之一的成本,即整体减少了90%左右的成本。”高鹏飞算了一笔账,AI最显著的效益在于省去了场地租赁、演员片酬、服装道具等传统影视制作中的重头开支。
通过实践,高鹏飞团队已经总结出了一套AI技术制作短剧的规律。“不是所有题材都适合AI制作。”高鹏飞分析,那些依赖情感冲突和细腻表演的戏,由于需要大量细腻表演,AI反而可能增加成本。相反,科幻、玄幻等需要大量特效场景的类型,恰恰是AI的优势领域。AI能够以极低成本生成各种奇幻场景,这正是他们选择玄幻题材的原因。
还有许多短剧制作团队也在接入AI技术。“我们目前自己的AI模型Moss已经运用在短剧语言的翻译上了,它可以自动擦除原字幕,批量自动翻译, 自动生成填充多语言字幕,大幅提升ShortMax短剧翻译制作效率,显著降低生产成本。我们会运用AI进行剧本的创作,辅助编剧选题、调整结构、优化台词。”九州文化海外业务负责人刘金龙表示。
众星影业集团董事长戴广祥的团队也已经用上了AI技术,他们会使用DeepSeek来进行剧本修改、宣发可行性分析,基本可以替代70%以上的人工。
近日,在第二届上海微短剧大会上,中文在线AI动漫部总经理周立强提到,其实此前3D动画或者二维动画的周期长、成本高,但是今天科技也在飞速进步,AI在这方面加持了很多能力。“到目前为止,我们能达到在几个星期内可以快速通过AI呈现出来一部动漫短剧,也可以满足年轻人群对于二次元,对于纸片人的喜欢,相当于有一条新赛道供大家进行选择。”
在近期举行的第十二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上,爱奇艺创始人、首席执行官龚宇表示,行业要看到科技的力量, 爱奇艺以微短剧为“利刃”,正在谋划一场视听科技升级,从“横竖屏分层狙击”到“AI造剧”,以科技重构5亿用户的娱乐消费习惯。
除了效率高、成本低以外,AI演员不会“塌房”也是一大优势。在娱乐圈,明星“塌房”事件屡见不鲜——道德争议、私生活问题、法律风险等都可能让一个当红艺人瞬间“跌落神坛”。然而,AI演员 的言行、形象均由数据驱动,团队可精准设定其公众形象,避免真人明星因个人行为引发的舆论危机。而且,AI演员无须休息、不会生病、不会闹情绪,可高效配合拍摄,极大提升了制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