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全球电动车企在方形电池和软包电池的赛道上疯狂内卷时,宝马用第六代 eDrive 电驱技术中的大圆柱电池,在 2025 年上演了一场令人惊叹的「技术变道超车」。这场看似回归圆柱形态的电池革命,实则是宝马对动力电池底层逻辑的彻底重构,其背后隐藏着对电动车核心痛点的精准打击。
圆柱电池的「文艺复兴」
要理解宝马大圆柱电池的技术颠覆,必须回到圆柱电池的进化长河之中。
1991 年,索尼用一枚直径 18mm、长度 65mm 的 18650 圆柱电池开启了锂电池商业化时代;2008 年,特斯拉 Roadster 横空出世,车底密密麻麻嵌着 6831 颗松下 18650 电池;真正的转折发生在 2020 年,特斯拉发布直径 46mm、高度 80mm 的 4680 电池,用无极耳设计将单体容量推高至 21700 电池的 5 倍。
在特斯拉 4680 电池掀起圆柱路线复兴浪潮五年后,宝马用 46mm 直径、95/120mm 高度的「大圆柱 Pro Max」 似乎给出了终极进化方案。
几年前在宝马宣布将在新世代车型中使用大圆柱电池的时候,我是有些意外的,毕竟这家德国车企是方壳电池坚定的支持者,为什么这次选择了大圆柱呢?我觉得能量密度、集成度和成本或许是最重要的原因。
相比特斯拉的 4680 电池,宝马通过「无模组+电池车身一体化」的设计,在能量密度提升 20%的同时,实现更薄的电池包和更高的空间利用率,同时以更优秀的空气动力学表现和更低的中心,会给以「操控」著称的宝马新世代车型带来更好的驾驶乐趣。
特斯拉有 4680+超充,而宝马第六代动力电池将采用 800V 高压平台,可实现快充 10 分钟续航增加 300 公里,除去补能基础设施的建设问题,在车端,宝马的新世代车型将会拥有天花板级的充电补能体验。
攻克量产「不可能三角」
大圆柱电池量产曾被行业视为「不可能三角」——高一致性、低成本、快节拍难以兼得。当行业还在争论大圆柱是否适合量产时,宝马的工程团队早已在实验室里破解了这道世纪难题,要把大圆柱量产,至少需要有创新的电化学体系、突破性的工程制造工艺,还有正确的核心策略。
虽然在宝马官方给到的资料里没有看到具体的工程和技术细节,但我们可以推测,宝马的「秘方」大概率藏在电芯、工艺和结构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