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同学过来反映,感觉淘宝的搜索规则又变了,过年回来后就找不到头绪,玩不转了。以前的螺旋递增、螺旋递减玩法似乎都失效了,特别是前三天猛刷支付买家人数,第四天却没反应;有的好不容易第四天来点流量,到第七天又掉光了。现在315期间查得又严,后面该怎么玩呢?这是很多同学目前面临的困惑。今天,我就来给大家聊聊我的一些见解。
一、严查成为常态,标签权重越高查得越严
有些同学不理解,为什么标签和查刷单有关系?这其实要从淘宝的搜索规则说起。大家都知道,现在的淘宝搜索不再是以前的排名式展现,而是推荐式搜索。简单来说,以前搜索一个关键词,系统主要看这个关键词最近一周或一个月的成交金额和递增速度来排名;而现在呢,搜索一个关键词,系统会推荐给搜索和点击过类似产品的人群,根据消费者的浏览行为轨迹和人群画像来精准推荐。
这个排名逻辑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主要是千人千面提出的个性化搜索带来的。虽然坑产思维(即排名式展现流量)依然有很大的权重占比,但其流量的精准性和推荐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在消费者对购物需求的精准度了。像以前大家常玩的螺旋日环比刷坑产的方式,现在效果大打折扣。因为刷坑产的目的无非是两个:一是打开初始展现入口,二是买更多的展现。但淘宝的流量不是免费的,展现也是需要收费的。如果一直给你展现,你却不给淘宝带来价值反馈,那后面自然就不会再给你流量了。
那么,为什么标签权重越高,查刷单越严呢?因为刷单会影响标签,系统是根据人群标签来匹配展现的,刷单会破坏系统生态,降低流量价值的利用(即UV价值),这一点淘宝肯定是不能容忍的。所以,现在玩淘宝的出路就在于标签,标签的精准性直接影响展现。
二、关键词布局影响标签,标签布局影响展现精准度
研究搜索永远离不开关键词,这是做搜索的根本。推荐式搜索展现方式主要分为三种:意向推荐、关联推荐和场景推荐。其中,意向推荐是最精准的,因为它推荐的是关键词背后的购物意图。这就是为什么最近大家发现刷大词越来越没有流量的原因,因为大词背后没有明确的人群和购物意图,无法判断其明确需求,这样的流量点击率和转化率都不会高,最后就支撑不了人气值,导致崩塌。
那么,关键词布局是怎么影响标签做到精准展现的呢?这是我们今天要重点讲解的。我们现在布局关键词,不应该只考虑搜索流量体量的大小,而应该首先找到自己类目商品成交最好的关键词。明确了成交关键词的词根和属性后,再去考虑搜索体量的精准大小问题。任何时候做搜索,都要把精准放在第一位。当然,新品前期布局的炮灰属性和炮灰关键词也有其历史使命,那就是稀释主推链接的转化率,控制数据不异常。
在布局关键词时,我们要把日常收集和类目分析出来的成交词进行拆分,拆分出不同的词根和属性,进行更加细分的组合词系测试。让系统给我们明确词系方向和成交属性性质,这一点坑产可以加快我们完成。在拆分的词系和属性不断组合中,我们进行测试。不同的词根会扩展出不同的人群,不同的属性性质也会扩展出不同的人群。当系统确定词系和成交属性性质后,其实也确定了展现范围,也就是系统告诉我们,搜索什么样词系和属性的人更容易成交我们的产品。
针对这种人群,我们可以进行强化。强化的方式有很多种:一是通过这种词进行扩展,挖掘更深层次的需求,强化成交;二是可以分析成交属性和属性性质,找出更多带有这种明确属性需求的词进行布局维护;三是可以通过直通车复制人群强化;四是可以通过钻展找到相似人群不断嫁接等。在不断强化标签的过程中,店铺标签、单品标签以及关键词背后的人群标签就会不断加强,得到的推荐机会就会更大。
由于我们控制了展现属性范围,所以就进行了展现锁定,让真正有购物需求的人看到我的产品。这是标签叠加玩法的精髓所在。但这里有一个不足就是展现封顶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开发了四重标签直通车玩法,打破展现封顶。这个玩法市面上已经有很多机构开始翻版了,但我希望大家真正理解了标签叠加玩法再去讲,要不就贻笑大方了。
标签叠加玩法不是简单地布局下关键词那么简单,而是通过店铺标签叠加单品、单品标签叠加关键词、关键词标签叠加周期不断累积,再加上四重标签直通车配合来实现的。很多翻版把打标的方式和刷什么样的词看得很重,这说明你连皮毛都没有理解。
三、人气不足,坑产权重会被过滤
这点我之前的文章也有提到。就算我们通过优化把展现范围优化到非常精准了,但如果产品力不行,系统通过多词系维度判断你整体点击率和转化率太差的话,就会终结推荐。现在对产品的要求更高了。以前关键词排名时代,还可以维护个别关键词权重一直用坑产顶上去不动;但现在不行了,现在的筛选机制你不行后面就彻底找不到你了,靠坑产再带动是不可能的了。
所以,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不断优化标签、强化标签。但同时也要注意人气值的积累。如果人气值跟不上,这样的单品还是放弃的好。因为就算你短期内通过一些手段把流量拉起来了,但长期来看还是无法维持的。
综上所述,面对淘宝2025年的新规则和算法变化,我们要做的就是适应变化、拥抱变化。只有真正理解并掌握了这些变化背后的逻辑和原理,我们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玩转搜索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