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在吉利汽车2025年Q1财报发布会暨“一个吉利”战略整合说明会上,管理层迎来重大人事调整:极氪CEO安聪慧将升任吉利控股集团CEO,李东辉出任副董事长,全面负责投融资和董事局日常管理。与此同时,一纸整合方案正在落地:吉利计划收购极氪全部股份,实现与吉利汽车的全面合并——这是“台州宣言”的关键一子,也是吉利版图从“分”到“合”的临门一脚。
一句话概括:
吉利不是在喊口号,它真的在下一盘大棋。
从“品牌森林”
到“一个吉利”
中国主流车企当中,长城有哈弗、魏牌、欧拉、坦克、山海;比亚迪有王朝、海洋、方程豹、腾势;奇瑞则是瑞虎、艾瑞泽、星途、捷途、iCAR……在过去十年,中国车企普遍走的是“多品牌扩张+高低搭配”模式,像开枝散叶一样,不断用新名字抢占新赛道。
而吉利,也曾是这条路上跑得最快的一位:收购沃尔沃、路特斯、宝腾,孵化领克、极氪、雷达、LEVC,一度堪称“品牌森林”里的老林长。但现在,这位曾经的扩张大王正在变成一位收束者。
❂ 曾经吉利复杂的品牌结构
“台州宣言”发布于2024年9月,首次提出“战略聚焦、战略整合、战略协同、战略稳定、战略人才”五大战略支柱。虽然在当时,有很多人认为这只不过是吉利为了应对过于内卷的竞争所做出的行业呼吁而已,但没想却是吉利一盘大棋的起手式。
从那一刻开始,吉利逐步告别品牌大拼盘,转向全体系统筹优化。
如今,极氪收购领克控股权,雷达和LEVC并入吉利汽车,极氪自身也即将并入港股上市主体。整个集团以“吉利汽车集团”作为统一中台,旗下划分为银河事业群和极氪科技事业群——横向整合、纵向分工,“一个吉利”的战略蓝图正在加速成型。
极氪不是“另起炉灶”,
而是“集大成者”
这一次人事调整中最重要的看点,其实不在“谁升谁降”,而是极氪CEO安聪慧执掌整个控股集团,这在吉利内部有着极其明确的信号意义:高端新能源的成绩单,已经成为吉利下阶段组织和文化的牵引核心。
在刚刚公布的财报中,2025年Q1极氪销量11.4万辆,同比增长18.7%,毛利率达到21.2%,连续三个季度盈利,成为“新势力中最赚钱的那个”。极氪007 GT、009光辉典藏版、即将交付的9X都在高端市场掀起声量,豪华MPV市场直接正面硬刚埃尔法、腾势D9,已经从特斯拉对手变成了BBA的对标。
而其技术能力,也不再局限于“高颜值电车”:兆瓦极充、神盾电池、千里浩瀚智能辅助驾驶、自研座舱OS……四年内实现产品到技术的自我闭环,极氪的全栈能力正反哺整个吉利集团。
这意味着,极氪不只是一个“电动车新贵”,更是整个吉利体系自我变革的“实验田”。这次由安聪慧上位集团CEO,也正是这套方法论获得集团层面背书的标志。
极氪+银河,
对外一攻一守,对内优势互补
如果说极氪代表的是“向上突围”的技术与品牌突破,那么银河系列则是“主流打底”的高性价比均衡布局。
随着星舰7、星耀8的上市,吉利银河的产品线渐入佳境,凭借超高的性价和雷神混动,在20万元以下的市场中既能对抗深蓝、小鹏,又能压制合资。在智能化和智驾水平上,也迅速追平头部新势力,实现从“感知到交付”的快速闭环。
此番整合之后,极氪和银河两大事业群一个主打高端纯电(含超级电混),一个覆盖主流油电混市场,构成吉利未来新能源市场的“双轨战略”,一攻一守,形成结构化优势。
对比长城、奇瑞、甚至比亚迪,目前依然处在“品牌多线作战”的阶段,资源分散、定位重叠的问题依旧显著。吉利通过这次整合,在产品技术线、品牌矩阵、财务架构上都实现了归一,为未来的效率提升和资本运作打下更清晰基础。
回到“实业本位”,
为中国车企组织转型树立样本
在新势力“讲故事”和传统车企“讲规模”的夹缝中,吉利的路线显得相对克制,但也更具长期主义色彩。安聪慧上台,李东辉主投,淦家阅执掌汽车集团,一套强执行、重实业的管理班子正式形成,摆脱了“跨国控股+多品牌协同”带来的战略稀释。
在智能化、电动化、全球化三大变量冲击下,车企们面临的挑战已经不只是“产品卷”,更是“组织卷”和“技术生态卷”。从极氪的横空出世,到银河的快速复制,再到今天“一个吉利”的组织形态落地,吉利这盘棋确实走得深、走得稳。
这不是一时的口号,而是早在2024年就已埋下的伏笔。如今来看,“台州宣言”已经兑现了它的战略含金量。
下一站全球,
从买买买到卖卖卖
全球新能源竞争已进入第二阶段——比的不是谁先造出车,而是谁能把品牌送到全球主流市场,被用户持续买单、被行业持续尊重。
和出口销量一骑绝尘的奇瑞,相比,吉利的国际化路线过去更在于品牌层面,用买买买来完成布局,但现在,随着品牌的收拢,吉利显然要进入卖卖卖的阶段,极氪已进入40多个国家,009在香港卖赢埃尔法,007GT在欧洲上市即满配抢订,而银河与领克也正快速拓展东南亚与中东市场。
回望中国车企这十年,曾经是“全球品牌跑遍中国”;现在,是“中国品牌跑向全球”。而吉利,或许正在成为这个进程中,组织能力最强、协同效率最高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