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奇瑞龙山试验中心,风云A9L和星纪元ES在完成了相对速度120km/h的双车碰撞试验后,被嘉宾们围得水泄不通,但似乎少有人注意到脚下的测试场地被奇瑞贴上了标识,展示了不同碰撞测试角度所使用的轨道。
这让我想起小时候翻看汽车杂志时对沃尔沃汽车安全中心留下的深刻印象,那座建立于2000年,位于瑞典哥德堡的测试中心,拥有可移动的轨道以模拟不同的碰撞角度。
那一年,刚刚3岁的奇瑞成立了安全试验中心。
而在奇瑞汽车安全之夜上,奇瑞除去展示储备的一系列安全技术外,还成立了“奇瑞守护者安全俱乐部”并且发起“AED黄金四分钟联盟”。
奇瑞,这是要做“中国的沃尔沃”。
在步入会场的长廊上有很多围绕安全主题的标语,其中有一句这样写道:在看得见的地方用心做,在看不见的地方用良心做。
安全二字,几乎是当下每个品牌都会提及的产品营销点,但如果你问消费者最安全的汽车品牌是哪个?或许得到的答案里很多还是沃尔沃汽车。就像智能化一样,它不同于汽车的设计、动力、配置表格可以一目了然,它是每个用户都在意的,却又很难被用户感知差距。
而构建安全,不仅仅是堆料,更是“日久见人心”。因此对于奇瑞来说,或许已经到了那个,可以把关于安全的故事,拿出来讲一讲的时刻了。
用25年,换来一场“安全之夜”
如果从2000年建立安全试验中心开始算起,奇瑞对于安全的投入已经持续了25年,而这份时间本身,就是奇瑞为何敢举办一场名为“安全之夜”发布会的底气所在。
在发布会之前,奇瑞拿了3台十多年前的产品——A3、瑞虎5和艾瑞泽7又进行了一次碰撞测试,这几台车在经历了十年的使用后,依然保持了良好的安全状态。
事实上,这三款车在它们各自推出的年代,也都获得了当时C-NCAP的五星安全评价。当然如果你觉得2014年的C-NCAP已经变成了“五星批发部”,那么2008年奇瑞A3取得五星评价的时候,当年四批测试所有达到5星的产品,只有两款中国品牌,另一个红旗HQ3本质上还是一台丰田Majesta,而其他的中国品牌甚至还“贡献”了2星的成绩。
还有一段故事对于奇瑞来说可能不算成功,但也同样可以证明奇瑞在安全这件事上,是始终如一的。
2013年,欧洲Euro-NCAP发布了年度最佳车型榜单,观致3获得了小型家庭轿车组别的“年度最佳”。而在此之前,只有少数中国汽车在Euro-NCAP中进行过碰撞测试,甚至最低只得到了2星评价,观致3是第一款获得5星评价的中国汽车,并且还是年度最佳成绩。
要知道,尽管只是十年前,但那时的中国品牌和车型都还很难进入销量榜单的前十名。因此,像拿到“Euro-NCAP年度最佳车”这样的事情,可能也只有奇瑞能够做得出来。
正如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尹同跃所说:“我们再难不省研发,再忙不减少培训的时间,成本压力再大也不降低安全成本。早期最困难的时候,奇瑞不惜血本地干了两件事:一件是做发动机的正向开发,做自主创新;一件就是花了20亿投入这个试验和技术中心。”
奇瑞在安全方面的投入到了一种什么程度呢?有曾经在国外工作过的专家、领导视察奇瑞后,认为奇瑞可以多做一些模拟试验,减少一些安全试验,因为太浪费、太花钱了。
但也正是这种“浪费”,让尹同跃有信心做那个“带头跳伞的降落伞厂厂长”,这并非有勇无谋,而是25年来的持续投入给予的底气。
奇瑞把“安全”二字拆解为了四个维度,关键词分别为理念、冗余、测试和关怀。
首先,对于安全要有怀有敬畏之心,所有的安全都建立在理念和责任的基础上。奇瑞从源头开始,通过技术攻关、设计流程完善和安全验证,保证安全。比如在IPD开发流程中设计了各节点“安全门”,不让任何安全问题带条件通过,再比如设立的企业安全标准要远比国标严苛、周全。
第二,是建立冗余。奇瑞通过对用户全生命周期的安全数据、行业安全数据以及事故现场的分析与复盘,建立了冗余的试验验证体系,以尽可能将实际可能发生的事故场景容纳到安全研发底线中,只有尽可能的冗余,才能最大程度避免事故损失。
第三,是严苛测试。目前奇瑞的产品出口到全球近120个国家和地区,覆盖了各种气候、地理环境,因此奇瑞与全球的试验场都展开了合作,以适应高热、极寒、多雨、荒漠等等复杂环境,满足各国的法规标准和保险要求,在龙山试验中心悬挂的近200个国旗,每个都代表了奇瑞满足了那个国家的标准。
另一方面,对于各个国家法规、标准的验证和满足,也帮助奇瑞积累了丰富的安全测试经验。比如国内法规并没有针对车辆翻滚的测试标准,奇瑞就参考美国标准进行车辆翻滚测试,而各种标准的综合构建,也能够整体提升奇瑞产品的安全性能。
第四,则是关怀。当下的汽车安全并不仅仅是碰撞安全,当汽车在智能化浪潮下从移动工具变成移动空间,用户对于车内空气质量、材质安全、信息安全的要求也在提高,而安全背后所承载的是每个人、每个家庭的生活、幸福,这种意识和理念也需要车企为安全注入更多的“人情味”。
成为中国的“沃尔沃”,并且超越
在大多数时候,汽车行业的“借鉴”与“致敬”都并不算是太光彩的事情,但在安全这件事上,向领先者看齐和学习,应该被鼓励。
在奇瑞汽车安全之夜上,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李学用发布了“奇瑞守护者安全俱乐部”,并且联合全球伙伴发起“AED黄金四分钟联盟”,向首批用户交付了AED设备。后续,奇瑞还将举办“安全驾训营”、“安全开放日”和“安全公开课”,首次活动将于7月开放。
这听上去似乎有些似曾相识?
作为汽车行业安全领域的标杆品牌,沃尔沃汽车于2024年初,率先在行业发起“AED道路使者联盟”,招募爱心车主培训急救知识与CPR(心肺复苏)技能,并且为车辆配备AED设备,让行驶在道路上的沃尔沃汽车成为“移动的救命车”。
如果没有记错的话,奇瑞应该是继沃尔沃之后行业第二个发起类似活动的品牌,也是中国品牌中的首个。
这是一个标志性的时刻。毕竟对于现在的中国车企来说,卷配置、卷用料,早已甩开跨国车企几个身位,但似乎品牌溢价和美誉度仍然有着差距,这背后就是“软实力”的差距。而从比拼参数到对用户体验、社会责任的关注,就是中国品牌成长与蜕变的过程,我们应该为奇瑞的“致敬”而喝彩。
而另一方面,就像中国品牌依靠新能源、智能化实现超车一样,新时代围绕“安全”二字的定义与内涵正在发生变化,这也是中国品牌实现蜕变,在安全领域实现引领的机会所在。
随着新能源与智能化的普及,“安全”不仅代表着传统的主被动安全,也有电池安全、软件安全和辅助驾驶系统安全等等。而随着中国汽车走向海外市场,面向多元市场环境与用户需求,“安全”这个课题也不再像是十多年前解决一次“零分碰撞”那样简单了。
对此,奇瑞给出的答案是“守护者”智慧安全系统。
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奇瑞围绕“安全”二字构建的一套理论框架和技术体系,它不仅包括了结构设计、选材用料这些硬件基础,甚至还融入了包括像越野场景这样创新场景在内的智能化安全体系。
比如在捷途纵横上展示的,通过智能化和新能源技术赋能,为用户在越野场景下的使用提供更多辅助和便利,从而提升越野安全的下限。通过技术创新,车辆可以实现更强的陷沙脱困、严苛越野场景覆盖能力,而猎鹰700S辅助驾驶拥有无图开路、循迹返航、无图导航、环境扫描、全维建模和分级预警能力,通过智能化保障越野安全的底线。此外,奇瑞还创新性地加入超过450度的供电保障、供氧能力,以及卫星信号覆盖和生命监测系统,这使得用户在遇到碰撞之外的安全风险时,也可以依靠车辆获得更好的保障能力。
这其实就是技术创新在这个时代为安全赋予全新注解的缩影,也是奇瑞对于新时代汽车安全能力思考的答案。而相比于堆料本身,如何通过智能化技术和创新能力,让安全可以覆盖用户更多使用场景,满足更多日常需求,是新时代为安全提出的新课题。
这是前人没有走过的路,也是决心要成为引领者的中国品牌,所应该扛起的责任。
汽车大公司
其实和奇瑞过往的每次发布会一样,奇瑞汽车安全之夜同样信息量巨大,但两个小时的时间很难将奇瑞过去25年的安全积累讲透彻。但你可以明显感受到,这个过去被称为“理工男”风格的企业,开始变得更加有“人情味”。
但这种转变,与其说是奇瑞有意改变自己的营销风格,倒不如说是一家企业成长到一定阶段后,自然而然发生的改变。二十多年前的奇瑞,卖车当然要靠性价比,但从一开始奇瑞要做的就是一个长久的品牌,只是那时没有人会关注奇瑞的安全团队和硬件投入。
如今,可能奇瑞已经不需要靠低价竞争了,而技术的储备也等来了时代赋予的一个机会,于是奇瑞有能力,也有底气去讲一些“虚”的东西。
就像在发布会现场,堆叠四层的碰撞测试车展示、真实的事故车,以及各种白车身、核心安全拆件展品,让“虚”的安全变得可以看见、触摸和感受。
从实向虚,再从虚向实,并非动动嘴皮可以做到,只有底气足够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