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2018-2024 集齐豆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18023569号
比亚迪的“天神之眼”与华为的智能驾驶系统(如ADS 3.0)在技术路线、市场定位和实际表现上各有优势,以下是综合对比分析: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一、技术架构与核心优势
比亚迪“天神之眼”
全栈自研与硬件配置:
采用多传感器融合方案(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摄像头等),并搭载自研高算力平台(如双Orin X芯片,算力达508 TOPS),支持无图城市领航(CNOA)和复杂场景的端到端决策。
数据优势:
依托超过400万辆L2及以上车辆的车云数据库,每月新增数十万辆数据,加速算法迭代。
成本控制与普及性:
计划将高阶智驾下放至10万元级车型,推动“智驾平权”。
华为智能驾驶(ADS 3.0等)
算法领先于无图方案:
强调端到端大模型和纯视觉方案,在城区NOA和复杂路况决策中表现稳定,技术成熟度较高。
生态合作与芯片能力:
依托昇腾AI芯片和ModelEngine平台,支持大模型本地部署,与车企合作时提供软硬件一体化方案。
高端市场定位:
主要搭载于30万元以上车型(如问界、阿维塔),强调品牌溢价。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二、实际表现与测试验证
比亚迪:
在2023年懂车帝冬测中,腾势N7和仰望U8通过极寒、逆光、扬雪等极端场景测试,与华为系车型并列第一阵营。
实际路测中(如武汉至岳阳230公里全程零接管),验证了无图城市领航的可靠性。
华为:
华为系的问界M5 EV、阿维塔11等在冬测中表现稳定,城区NOA覆盖范围广,用户反馈“老司机”级体验。
技术迭代快,但依赖高算力硬件和高端车型,普及性受限。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三、市场策略与用户定位
比亚迪:
普惠路线:通过规模化优势降低智驾成本,计划2025年实现60%车型搭载高速NOA及以上功能,覆盖10万-30万元主流市场。
品牌整合:自研为主,同时开放合作(如与Momenta、大疆合作),避免过度依赖单一供应商。
华为:
高端赋能:聚焦30万元以上车型,与车企合作时强调技术主导权(如智选模式),但可能引发车企“失去灵魂”的争议。
生态扩展:通过ModelEngine平台赋能车企,但数据归属和合作模式仍存争议。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四、优劣势对比
维度
比亚迪“天神之眼”
华为智能驾驶
技术成熟度
快速追赶,数据驱动迭代(强后劲)
算法领先,无图方案更成熟
成本控制
规模化降本,覆盖中低端市场
高端定位,硬件成本较高
数据积累
全球最大车云数据库(400万+车辆)
依赖合作车企数据,规模有限
品牌独立性
全栈自研,掌握核心定义权
合作中需共享数据,部分车企担忧主导权
五、总结与建议
选择比亚迪“天神之眼”:
若注重性价比、普惠性,尤其是中低端车型用户,比亚迪的规模化优势和技术下放更具吸引力。
适合对数据驱动的长期迭代能力有信心,且偏好全栈自研技术的消费者。
选择华为智能驾驶:
若追求高端车型的成熟智驾体验(如城区复杂路况),且接受较高溢价,华为的技术领先性和生态整合能力更优。
适合看重品牌协同(如华为手机用户)或对算法实时性要求高的用户。
未来趋势:比亚迪通过数据积累和成本控制可能实现“技术平权”,而华为需解决合作模式争议并拓展中端市场。两者竞争或将加速中国智驾技术的全球领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