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 Ultra最近陷入了舆论漩涡中,有媒体发文表示,这是小米造车至今遭遇的最大信任危机、是小米汽车的“至暗时刻”。
围绕小米SU7 Ultra风波而起,在社媒上#、#小米汽车风波再起有车主委托律师维权#等热点话题,已经连续霸热搜榜好几天。
事情争议的核心点,精准地说是产品宣传与用户体验的落差。小米SU7 Ultra车型上4.2万的选装件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有博主实测下来风道无法连通,由此引发了舆论危机。
整件事的发展,下面我们为大家捋一捋。
今年的2月26日,小米汽车官方发布答网友问中提到,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完全复刻小米SU7 Ultra原型车,采用相同的空气动力学设计,拥有2个贯穿风道,能实现前部空气高效导流。
3月2日,雷军在微博转发某数码博主的微博且评论到,“碳纤维前舱盖,不仅改了外观件,内部结构也改了,双风道直接导向轮毂,支持轮毂散热” 6个小时后雷军调整评论,更改为“碳纤维前舱盖,不仅改了外观件,内部结构也改了”(现在评论仍在),实际上把后半句删了,但仍保留内部结构改动的表述。
小米SU7 Ultra交付后,有博主用鼓风机对着挖孔机盖吹风,结果发现纸巾毫无反应,气流没有通过挖孔机盖,导致部分小米SU7 Ultra准车主认为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不起作用。
坦白讲,看到那位博主做的实验,给人的感觉貌似没啥用,相当于花了4.2万元花,买了一个装饰件当摆设,虽然提供了情绪价值,但并没有实现连通进气道实现增加下压力。有网友评论表示,这让人心里的确不是个滋味,那给别人的感觉,自己(车主)就是个大冤种。
现在的情况相信大家也看到了,很多人晒出小米SU7 Ultra的定车截图,在网上闹得沸沸扬扬,有人质疑这涉嫌虚假宣传。有消息表示,网传有超过300名小米SU7 Ultra准车主要求无损退定金,甚至要请律师打官司维权,还要求假一赔三。
那问题来了,花4.2万元选装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真的是一个装饰件吗,非也!我们先看小米汽车官方的回应,再聊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
时间来到5月7日,小米汽车官方针对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的功能进行了回复称“其在满足复刻外造型的需求之外,还提供了部分气流导出和辅助前舱散热功能。”
小米汽车官方还承认道,此前信息表达不够清晰深表歉意,同时采取以下措施:
-
对于未交付的订单,官方将提供限时改配服务,可以改回铝制前舱盖;
-
对于已提车、和在本次限时改配结束前选配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的锁单用户,官方将赠送2万积分以表诚意。
现在闹得全网皆知,结果也说明了,小米官方给出的解决方案,小米SU7 Ultra准车主们并不满意。毕竟赠送的2万积分价值约为2000元,对比4.2万元的高额选装费两者差距悬殊,且2万积分只限小米商城使用。
某种意义上讲,花了50多万选择小米SU7 Ultra的部分用户,再额外花4.2万选装,就是奔着“挖孔”机盖的功能体验而来,小米汽车官方采取的两点措施,站在“准车主”的角度思考,心里落差的确很大,有一种吃闷亏的感觉。
(图片来源网络)
就好比我们打卡一家五星级网红美食店,到了现场发现,商品价格贵不说,还得排队2小时等位,最后店家呈上来的菜品品相和口味与宣传大径相庭,虽然也能吃饱喝足,但卖相太差未达到消费者预期,让人想拍个照发个朋友圈的欲望都无,钱花了却没了情绪价值,类似此情况。
“挖孔”机盖有用 却不是用户预期的那样
文章开头也说了,问题的争议点,就是小米官方在宣传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时,是否有精准传达其能实现的功能和效果。在很多人理解中,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能与前唇进气口能连通。
有车主亲自拆解,认为所谓的“双风道高效导流”碳纤维开孔,既无法有效引导空气至刹车系统,也未能产生下压力,总而言之,各种说法不断交织发酵,真假难辨。
而那些说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没有任何效果的人,严格意义上又不算全对,因为后续又有博主做了测试,高速气流通过发动机盖上方,机盖上的双通气道便产生负压,能够带走车内的部分热量,起到一定的散热作用。
整件事说白了就是,小米官方宣传的效果,和消费者理解且想要达到的效果,两者之间存在明显的差距,导致小米SU7 Ultra被推上风口浪尖。因此,该事件能否说明小米涉嫌虚假宣传,还是交给相关部门来界定。
面对近期小米一系列负面新闻,5月10日,雷军在社交平台发文称:“过去的一个多月,是我创办小米以来最艰难的一段时间。”他写道自己因此情绪低落,也取消了一些会议安排和出差计划,并暂停了一段在社交媒体上的互动。称可以静下心来仔细思考,“确实有一些收获。”
不难发现,小米汽车接连遭遇几个负面新闻,在处理问题上略显经验不足,高速碰撞爆燃事故到锁马力事件,再到小米SU7 Ultra碳纤维前舱盖舆论风波,一系列事件对小米的品牌形象和未来的发展无疑是沉重的包袱。
资本市场的反应就能说明问题,5月12日上午,港股小米集团股价受挫,股价最低跌至48.4港元/股,跌近6%。
墙倒众人推 谁推波助澜?
此次小米引发的风波不小,说到底,汽车属于大宗消费品,涉及到人身安全,不同于消费者购买一部几千块的手机,出了问题可以OTA或者送条数据线就能打发过去,新车推向市场必须具备极高的完整度,否则即便有雷军这般强大的IP赋能,也会遭遇流量反噬。
毕竟小米跨界造车自带流量,加上雷军强大的IP,小米SU7更是尝到了流量红利,单车月销量2万+能媲美绝大多数新势力全系销量,引发友商眼红亦是难免的事。
说到此,小米近几起事件除了自身处理问题不及时,是否也存在友商在背后煽风点火可能性?当然,兵哥绝非为小米站队,甚至是“洗地”,大家不妨从网上的评论区观察,的确一面倒的负面评论在引导舆论走向,同样值得警惕。
小米SU7 Ultra陷入“虚假宣传”舆论,基于舆论引导的角度思考,是否与打算购买该车再转卖的车贩子有关,小米SU7 Ultra火爆不妨参考小米SU7上市初期,一些车贩子抢购再转手卖赚差价,此类操作在汽车圈并不少见。
有一种声音认为,“挖孔”机盖因无法达到预期,影响小米SU7 Ultra后续的流通性,破坏了首批倒买倒卖的车贩子的赚钱计划,正常维权的队伍中夹杂着某些人的发泄和索赔。说法是否有可信度,大家不妨自行甄别。
小米此次的遭遇,坦白说,在传统汽车品牌上并不多见,毕竟传统品牌造车几十年,该踩的坑基本都踩过了,营销的默契和边界更规范,近期一系列事件显然暴露小米在营销宣传上仍习惯于手机营销那一套打法,信息口径不统一,导致品牌营销容易埋雷,引发舆论风波。
总结
这场危机给了行业一些启示:在智能电动车时代及个人自媒体时代,产品透明度比任何时候都更重要。用户不再被动接受厂商宣传,而是会通过各种方式进行验证。这意味着车企必须建立更严谨的技术传播机制,确保每项功能宣称都经得起检验。
对小米而言,未必不是一件好事,任何事情发展太顺都难以恒久,接下来要做的是,如何将这次危机转化为改进契机,将考验其真正的造车决心。毕竟,汽车行业的竞争是马拉松而非短跑,暂时的挫折或许能帮助其更清醒地认识这个行业的本质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