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东风和长安计划中的合并进入落地阶段,行业关注迅速聚焦于“谁主导”“谁并谁”“总部设在哪”等焦点话题,资本市场也快速做出反应。热度之下,一些声音开始将整合简化为资源重新分配,甚至衍生出“胜利果实”的争夺逻辑,围绕个别企业短期经营表现,延伸出诸多未经证实的推演与猜测。根据寰球汽车了解,目前行业流传的多种说法,均与事实存在出入,或以讹传讹。
这种理解方式,容易偏离国有车企战略性重组的真正初衷。
必须要明确,国有车企的重组整合并非“利益”重组,而是以效率提升与体系协同为核心。国资委的多次表态中明确指出,整车央企的重组,是为了提高产业集中度,集中技术、制造和市场等优势资源,加快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掌握自主核心技术、引领智能网联发展的世界一流汽车集团。
从这个角度看,外界关注的总部设立、整合方式等,并不是决定重组成效的核心变量。真正重要的是,在这场结构性调整中,各家企业能否清晰定位角色,回归主责主业,在体系中各就其位、发挥所长。
早在整合消息传出时,国企改革专家李锦就对寰球汽车提出,国有车企之间的整合重组应是一种“化学反应”,而不是“物理叠加”。不是看谁级别高、谁规模大,而是看能否提升整体效率与集中度,在新的协同结构中形成真正的合力。
这场由顶层推动的央企整合,着眼于应对新能源、智能化、网联化驱动下的全球产业变局,是实现战略突破的重要部署。在这一进程中,应更多以品牌基础、技术能力、市场适配度作为企业价值的识别参考,而非仅以体量与层级加以评判。
当然,整合过程中的博弈可以存在,但不能打乱自身经营节奏,也不宜在方案尘埃落定之后再启动关键部署。在方案尚未落地之前,舆论更应关注的不是“谁话语权更强”,而是“谁没有在风声中掉链子”。谁能把核心战略执行下去,保持技术、出海、组织等层面的稳定推进,谁就更有机会在新格局中成为骨干支撑。
这并非是对个体的褒贬,而是对“体系角色价值”的再识别。
央企整合,是国家产业战略的重要一子。它不是短期政策工具,也不是公众舆论的臆测空间,更不该异化成博弈的权利叙事。
如果真要通过这次重组实现“走出去”、“做高端”、“强技术”,关键不在谁吞并谁,而在谁在当下把组织稳住,把节奏推进,把体系做实。
因为真正的整合成果,不会体现在头条曝光,而会呈现在下一轮国际竞争中,谁能代表中国汽车打得出去、立得起来。
在今年的汽车行业会议上,国资委领导提出,支持中央企业领导人员弘扬企业家精神,敢于创新,敢冒风险,不甘平庸,追求卓越。这不仅是一次鲜明的价值导向,或许也是在国有车企重组整合的大背景下给予了另一种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