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久以来,联发科都是低端手机CPU的代名词,我们曾经一提到它都是摇头,所以这些年来,高通一直在高端机市场压制着联发科。
时间来到2025年,难道还是停留在以前的印象中吗?不,在当前手机处理器市场中,高通骁龙和联发科天玑两大平台已经都各有优势,形成了分庭抗礼的局面。不过具体选择还需结合使用场景和需求。

网络搜图,侵删
以下从核心性能、功耗、图形处理、AI技术等维度进行对比分析:
核心性能对比
对比维度 |
高通骁龙 |
联发科天玑 |
总结 |
单核性能 |
主频更高(3.5GHz+),架构优化,轻负载响应快(如骁龙8 Elite) |
多核调度更均衡(如天玑9400) |
骁龙单核优势明显 |
多核性能 |
中高端多核设计(如8核) |
多核规模更大(如12核集群) |
天玑多任务更强 |
制程工艺 |
成熟工艺(3nm/4nm,台积电/三星) |
领先工艺(台积电3nm) |
天玑能效比更高 |
持续性能释放 |
散热设计稳定,适合长时间高负载 |
激进性能调度,但易发热 |
骁龙稳定性更佳 |
图形与游戏体验
对比维度 |
高通骁龙 |
联发科天玑 |
总结 |
GPU架构 |
Adreno系列(定制优化,如Adreno 760) |
Mali/Immortalis系列(如Immortalis-G720) |
骁龙驱动兼容性更好 |
高画质游戏 |
动态分辨率优化,减少画面撕裂 |
多核GPU渲染,高帧率更稳 |
天玑帧率表现更稳 |
开发者适配 |
主流游戏优先优化(如《原神》高画质模式) |
需依赖厂商调校(如vivo X系列联调) |
骁龙生态占优 |
AI与网络技术
对比维度 |
高通骁龙 |
联发科天玑 |
总结 |
AI算力 |
专用NPU(如Hexagon),语音/影像优化强 |
APU+多核协同(如天玑9400) |
骁龙算法更成熟 |
5G基带 |
外挂/集成X75基带,全球频段覆盖全 |
集成M80基带,双卡双5G |
天玑双卡兼容性更佳 |
卫星通信 |
仅高端机型支持(骁龙8 Elite) |
全系支持双向卫星消息 |
天玑技术普及更快 |
市场定位与机型
对比维度 |
高通骁龙 |
联发科天玑 |
总结 |
旗舰机型 |
三星S25、小米15 Ultra |
天玑9400(vivo X200系列) |
骁龙高端占比高 |
中端性价比 |
骁龙7+ Gen 3(2K价位) |
天玑8400或天玑8300(1.5K价位) |
天玑性价比突出 |
折叠屏/影像旗舰 |
适配更成熟(如OPPO Find N5) |
较少机型搭载 |
骁龙生态更完善 |

总结:按需求选择
需求场景 |
推荐处理器 |
关键优势 |
极致性能/游戏 |
骁龙8 Elite |
单核+GPU优化+稳定性 |
长续航/多任务 |
天玑9400 |
能效比+多核调度 |
预算有限 |
天玑8400 |
低价高配+双5G |
国际漫游 |
骁龙7+ Gen 3 |
全球5G频段支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