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今日新闻 > vivo、华为等竞逐机器人新赛道,能否争夺“第二增长曲线”

vivo、华为等竞逐机器人新赛道,能否争夺“第二增长曲线”

发布时间:2025-03-31 15:43:13 发布用户: 1873603655
又一手机企业正式进军机器人赛道。
 
近日,vivo官宣成立机器人实验室,高调布局机器人领域。据vivo透露,其研发聚焦机器人的“大脑”和“眼睛”,致力于打造面向个人与家庭场景的机器人产品。
 
当前,vivo、华为、小米、OPPO等厂商均不同程度将产业链扩展至机器人领域,意图通过本身的AI大模型积累以及云算力、芯片等优势,为机器人打造智能化能力,并赋能生态链。
 
菁锐智库专家、正高级工程师袁博向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表示,手机厂商积极投身机器人产业布局,背后有两大关键因素。一方面,手机与机器人产业在技术层面有着显著的相通性,诸多技术能够实现迁移复用;另一方面,机器人产业正处于迅猛发展阶段,有望成为手机厂商业务的第二增长曲线,为企业开拓新的发展空间。
 
除此之外,小米作为机器人产业链的“链主”,通过投资推动上下游企业发展的同时,也能实现技术反哺,为自身生产制造和相关业务提供支持。
 
手机厂商差异化布局机器人产业
 
“依托于vivo‘蓝科技’在AI大模型与影像领域积累,叠加自研混合现实头显积累的实时空间计算能力,我们会聚焦孵化机器人的大脑和眼睛。”vivo执行副总裁、首席运营官,vivo中央研究院院长胡柏山表示。博鳌亚洲论坛2025年年会期间,作为阶段性成果之一的vivo Vision混合现实头显同步展出。
 
商业化方面,区别于大多数企业从to B场景切入的策略,vivo一开始便将目光锁定to C业务,通过布局家庭机器人领域,目标进入“千家万户”。
 
而华为作为机器人领域的一大玩家,一系列紧锣密鼓的布局与动作同样受到关注。2月13日,华为申请注册了“MATEROBOT”商标,商标内容涵盖多种机器人类型。3月,华为、中国移动和乐聚还联合发布了全球首款搭载5G-A技术的人形机器人。
 
不同于直接投入本体开发,华为选择通过华为云平台及扩大生态圈的方式,输出鸿蒙操作系统、华为云算力、盘古大模型等软硬件产品,赋能企业进行机器人的制造开发、集成和使用。
 
去年11月15日,在深圳举行的人工智能应用创新成果发布会上,华为(深圳)全球具身智能产业创新中心宣布正式运营,并与乐聚机器人、兆威机电、深圳市大族机器人、墨影科技、拓斯达、自变量机器人等16家企业签署了合作备忘录。
 
贝壳财经记者梳理发现,已有多家合作伙伴发布了基于华为智能技术的具身智能产品。如华龙迅达的“华龙具身智能生产线”融合了华龙国产大型PLC技术、华为云技术和OpenHarmony技术,可实现生产线精准控制、设备间的高效互联和协同工作。同时,华为和乐聚已打造了基于盘古具身智能大模型的“夸父机器人”。
 
与vivo、华为从软件切入的战略布局不同,小米在产业链上的布局更为全面:不仅推出了自己的人形机器人,还通过投资的方式打通产业链上下游,推动工业机器人、人形机器人在自家制造产线上落地。
 
早在2022年,小米便发布了首款全尺寸人形仿生机器人CyberOne,支持家庭护理、陪伴等多种场景;2023年,北京小米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在亦庄注册成立,成为小米集团专注于仿生机器人技术创新与产品研发、产业化的唯一主体。同年11月,小米还参与成立了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
 
2024年,小米机器人公司正式乔迁至北京亦庄小米汽车工厂,其还宣布,正推进仿人机器人在自有制造系统的分阶段落地。值得注意的是,小米机器人布局广泛,除了人形机器人外,还包括扫地机器人、工业机器人、机器狗等产品。
 
角逐新赛道,寻求“第二增长曲线”
 
“现在智能手机产业增长已经放缓,手机厂商需要寻找新的赛道以获得更高的价值和估值。”菁锐智库专家、正高级工程师袁博向贝壳财经记者表示,手机与机器人行业存在技术相通性,手机厂商在操作系统、AI技术、芯片研发、视觉影像等智能化能力方面有长期积累,因此可以快速切入新赛道。
 
IDC发布的报告显示,2024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达到12.4亿部,同比增长6.4%,不过,IDC认为这一增速将在2025年有所放缓。
 
与手机市场增长缓慢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以人形机器人为代表的机器人产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高盛发布的报告预测,到203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出货量将达140万台,市场规模约380亿美元。
 
中国不仅是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随着老龄化的加剧,个人和家庭等场景对服务机器人的需求也有望迎来爆发。因此,这种产业势能的转移,促使头部手机厂商将机器人视为“第二增长曲线”。
 
除此之外,在智能化方面,手机厂商基于已有的大模型技术,可实现技术迁移,避免从零开始打造机器人的大模型底座,结合手机操作系统在AI Agent上的经验,可以让机器人长出“大脑”。
 
不过,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盘和林指出,手机厂商切入机器人赛道,在AI算法上需要重新做数据积累,尤其是要打破过去对规则库决策系统的依赖,尽可能转向人工神经网络的方向来完善决策库,需要重构底层技术,“但机器人和智驾的实现思路大致相同,所以技术上应该没什么难点。”
 
当前,小米的布局成果显著,已经在机器人领域初步构建起自己的产业生态。天眼查显示,小米集团投资版图中覆盖了机器人系统研发、本体制造以及核心零部件制造等多家厂商,包括宇树科技、珞石机器人、思灵机器人、中驱电机、小雨智造、禾赛科技、千寻智能等。
 
这一投资思路,不仅丰富了小米在机器人产业链上的生态,同时也极大地反哺了小米的生产制造业务。
 
据媒体报道,思灵机器人为小米汽车打造了汽车电子域控制器的柔性组装线,整线配备了10台机器人,全面负责物料抓取、自动插连接器、自动理线束、零件组装等核心工序,投用后单位小时产量高于行业平均水平30%。除此之外,在小米汽车生产线上,也有斯坦德机器人、珞石机器人等小米生态链企业的身影。
 
袁博表示,华为、小米具有很强的生态能力,未来有望将机器人与智能家居、智能手机、智能汽车等终端打通,为用户带来更便捷高效的生活体验
Copyright 2018-2024 集齐豆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180235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