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研究出了无刺草鱼,有媒体报道称:解决了“卡嗓子”问题!本来是科学突破,却让这样硬蹭的标题给毁了,人们不禁联想到常说的“卡脖子”问题。
有网友就嘲讽到“这也算是卡嗓子吗?”还有网友说“建议我国科学家把精力多放在科技领域,鱼没刺就失去了本身的意义”。言外之意,无刺草鱼研究就不算科学科技了。更有网友担心“无刺草鱼是不是转基因的产品?食用对人体有害吗?”
所谓“鱼刺”,专业上称之为鱼类肌间小骨,分布于鱼体两侧肌隔中及连接在椎体上。我国大宗淡水鱼类(比如青鱼、草鱼、鲢、鳙、鲤、鲫和鲂等)都存在一定数目的肌间骨。有鱼刺有什么影响吗?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真的“卡嗓子”,给食客带来麻烦和一定的受伤风险,因此严重影响了其食用和加工价值。往大了说,这些鱼类还涉及到出口贸易,因此极大限制了其加工以及出口创汇。
咱们接着说说食用“无刺鱼”真的对人类有害吗?人类开始食用鱼类的历史很久远了。而与此同时鱼类也在不断的演化之中,其中鱼刺的数目和形态也发生着由无到多再到无、由简单到复杂再到简单的变化。这样看来,鱼刺演进趋势就是缓慢地变得越来越简单、少刺化乃至无刺化。站在一个很长的时间维度上来看,人类吃无刺鱼是在正常不过的事情。
再说说无刺鱼的研究。科学家们从20世纪70、80年代起,开始在水生生物的遗传改良工作中着手研究以群体选育和家系选育为主的选择育种工作。其中,从1967年开始,研究人员把目光聚焦在减少鱼刺数量方法的探究,之后近50年 这方面的研究进展比较慢。自2010年后, 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开始围绕鱼类肌间骨分子遗传机制和遗传育种开展研究。他们陆续发现与鱼刺发育相关的基因调控,比如:BMP家族基因、肌腱发育相关基因、硬化蛋白基因、其他基因。
而对肌间骨(鱼刺)性状的遗传选育则经历了下面的历程:选择育种、杂交育种、多倍体和雌核发育育种、基因编辑育种。中国科学家则是通过找到草鱼肌间骨发生的关键基因,让基因不发生作用,草鱼就长不出肌间的小刺来,不过这种做法不会影响鱼的脊椎骨等主刺发育。
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水产养殖科学家们通过培养出无“小刺”的大宗淡水鱼,绝对是对世界水产界的重大贡献。
注:本文参考高泽霞等《鱼类肌间骨发育分子调控机制及遗传选育研究进展》文章,特此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