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2018-2024 集齐豆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18023569号
前不久的2025年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Infinix亮出过一款背面覆盖太阳能电池板的概念机,当时许多人眼前一亮:这不就是“永不断电”手机的终极答案吗?
然而现实泼了一盆冷水——从2009年三星首款太阳能手机惨淡收场,到如今技术迭代近20年,太阳能手机始终未能掀起波澜。这背后,是科技与商业的双重困局。
太阳能手机的核心矛盾,可以用一组数据概括:一块手机大小的太阳能板,在阳光直射下最多只能输出2-3W功率,而主流快充已突破100W。以一块5000mAh的电池为例,用2W充电需要近10小时才能充满,而普通快充仅需30分钟。
更尴尬的是,这种效率建立在“理想条件”下。现实中,手机背面的太阳能板常被遮挡——握持时手掌遮挡、装保护壳阻隔、室内光照强度骤降……即便在户外,光线角度偏差也会让发电量锐减50%以上。三星曾推出过一款太阳能手机,充电1小时仅够通话10分钟,被用户戏称为“阳光焦虑制造机”
尽管面临诸多障碍,一些公司还是推出了太阳能手机。诺基亚于1997年率先推出了诺基亚1610/1611,这款手机配备了带太阳能电池的可拆卸电池。2009年,三星推出了E1107和S7550机型,LG则推出了GD510 Pop。这些手机的背面都内置了太阳能电池。
为了塞入太阳能板,厂商不得不在设计上“割肉”。早期机型如LG GD510,因背部太阳能模块导致机身厚度突破12mm,无线充电功能也被迫阉割。即便是Infinix最新概念机,也面临两难选择:要么压缩电池容量腾空间,要么牺牲机身轻薄性。
更致命的是耐用性问题。太阳能电池板普遍采用脆性材料(如钙钛矿),日常磕碰容易碎裂。若加装保护壳,又会导致发电效率归零——这种“既要又要”的悖论,让产品陷入死循环。
太阳能手机对使用场景的苛刻要求,直接劝退大部分用户。实验显示,室内日光灯下的发电功率仅有阳光直射的0.3%,阴雨天气更是完全失效。即便是号称支持“室内光充电”的京瓷概念机,也需要将手机屏幕朝上平放数小时,才能获取微乎其微的电量。
这种“看天吃饭”的特性,与现代人碎片化的使用习惯严重冲突。毕竟,没人愿意为了充电专门把手机摆在太阳下暴晒,尤其是当高温会加速锂电池老化时。
从供应链角度看,太阳能手机是典型的“高投入低回报”产品。以Infinix采用的钙钛矿电池为例,虽然实验室效率高达30%,但量产成本是硅基电池的3倍,且寿命短、衰减快。厂商若强行推广,要么抬高售价失去市场竞争力,要么压缩利润动摇财报数据。
消费者也不买账。市场调研显示,80%用户认为太阳能功能“可有可无”,他们更愿意为快充、大电池买单。毕竟,一个20000mAh充电宝仅售百元,却能提供4-5次完整充电,远比太阳能板实用。
尽管大众市场遇冷,太阳能手机在特定领域仍有生存空间。例如非洲、印度等缺电但日照充足地区,三星曾针对性推出低功耗功能机,利用太阳能缓解停电困扰。除了太阳能手机外,infinix在MWC2025上还推出了一款“太阳能充电手机壳”方案,这种“备胎式”定位,或许比强行替代有线充电更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