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2018-2024 集齐豆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18023569号
2025年4月11日,OpenAI宣布了一个令全球科技圈唏嘘的消息:ChatGPT的“初代战神”GPT-4将于4月30日正式退役,由多模态模型GPT-4o全面接棒。这场告别不仅是技术的迭代,更是一个时代的终结。
自2023年3月横空出世以来,GPT-4以“哈佛毕业生级”的学术能力震惊世界——它能在美国律师考试中跻身前10%,在医学、数学等领域碾压多数人类专家,甚至开启AI“看图说话”的多模态时代。短短两年间,它推动生成式AI市场规模从百亿跃升至万亿,成为无数开发者、企业和学生的“超级助手”。但如今,用户打开ChatGPT界面时,GPT-4已悄然退至二级菜单,取而代之的是GPT-4o、o3-mini等新模型。
这场退役并非孤例。OpenAI同步宣布,下周将推出**GPT-4.1、o3满血版**等新模型,甚至包括更轻量的**GPT-4.1 nano**——技术迭代速度之快,连命名规则都让人摸不着头脑。而这一切的背后,是Meta、谷歌、xAI等对手的紧逼:为了保持领先,OpenAI将模型测试周期从6个月压缩至几天,甚至被曝“用早期版本草率评估风险”。
GPT-4退场,撕开AI狂飙时代的三大真相。
表面是技术升级,实则是AI产业“内卷化”的残酷缩影。这场告别,至少揭露了三个扎心现实:
1.“加速主义”的傲慢:当技术狂奔碾压安全底线。
OpenAI曾以“谨慎”著称,GPT-4发布前历经6个月安全测试,连“能否制造病毒”都要反复验证。但如今,面对竞争压力,新模型测试缩水至“几天”,甚至用早期版本敷衍了事。**这无异于在高速公路上闭眼飙车**——当GPT-4.1下周就要发布,谁还记得o3-mini的安全报告中,连生物学风险都只字未提?
更讽刺的是,用户成了这场狂奔的“小白鼠”。一名开发者吐槽:“昨天刚用GPT-4写完代码,今天系统就提示‘模型已过时,建议升级’——可新版本连自定义指令都不支持!” 技术迭代本为进步,但若以牺牲稳定性和安全性为代价,不过是资本博弈的遮羞布。
2.“诺基亚式”退场:杀死巨头的从来不是对手**
GPT-4的退场,像极了手机行业“诺基亚被iPhone颠覆”的历史重演——杀死它的不是竞品,而是自己的生态。当OpenAI用“更低成本、更高速度”的GPT-4o和GPT-4.1 nano收割市场时,曾经的“顶配旗舰”GPT-4反而成了包袱。
这种“自我革命”看似激进,实则暴露了AI商业化的焦虑。OpenAI CEO奥特曼曾坦言“GPU快烧化了”,而用户为GPT-4.5支付的溢价,不过是企业填补算力黑洞的无奈之举。当技术沦为资本游戏,所谓“改变世界”的初心,早已被财报压力碾碎。
3.普通人的“技术难民”困境:被迫升级,无人问津。
GPT-4的退役,对依赖其API的企业而言不亚于一场地震。一家教育科技公司负责人诉苦:“我们的产品基于GPT-4接口开发,现在必须重写代码适配新模型——成本暴涨30%,但用户不会为‘兼容性’多付一分钱。”
更残酷的是情感剥离。无数用户怀念2023年第一次与GPT-4对话的震撼:“它让我相信AI有温度,但现在的新模型更快、更便宜,却像流水线上的工业品。” 当技术以“效率”为名抹杀记忆与习惯,普通人只能被动接受,连告别的权利都被剥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