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今日新闻 > AI加速向5G行业渗透 运营商聚焦应用与安全两大痛点

AI加速向5G行业渗透 运营商聚焦应用与安全两大痛点

发布时间:2025-04-14 17:35:16 发布用户: 1873603655
数字化转型大潮下,AI正在加速向国民生计的关键行业渗透,其中,5G网络作为我国关键数字基础设施,成为与AI深度融合的先行领域。
 
据工信部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年底,中国5G用户数突破10亿人,5G基站总数超425万个,除城镇外,90%以上行政村实现5G信号覆盖。在这一背景下,运营商也在加速探索5G与AI结合的差异化场景,以突破传统通信业务的增长瓶颈。
 
 
日前,在2025中国移动云智算大会上,中国移动集中展示了包括5G消息、5G新通话、移动云手机及超级SIM安全产品等AI与5G深度融合的创新成果。
 
《中国经营报》记者在会上获悉,这些产品由中国移动旗下互联网领域的核心子公司中移互联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移互联”)研发,致力从AI技术创新与安全可控两大方向发力,加速中国移动从“连接管道”向“智能服务聚合平台”转型。
 
中国移动2024年财报显示,其新兴市场收入达536亿元,同比增长8.7%。多家券商分析指出,运营商传统业务增速放缓背景下,AI、算力将成为实现未来业务增长的新动能,而AI融合创新无疑将是其中一大主题。
 
Omdia电信战略分析师杨光向记者表示,从中国移动此次的AI创新方向观察,5G应用将会是运营商未来进行AI创新的重要领域,随着5G终端的普及,更多创新场景将会被发掘,从而推动5G消费级应用的发展。
 
从通信工具到智能中枢 AI重构5G应用场景
 
作为5G时代首个落地的应用,5G消息自问世便受到各方关注。其基于RCS国际标准,5G消息将短信升级为可交互的“轻应用平台”,用户无须下载APP即可通过消息界面完成酒店预订、导航规划等服务。
 
此前,作为国内研发5G消息的代表企业,亿美软通CEO项凌韬向记者表示,5G消息的本质是将通信入口转化为服务入口,其背后依赖的AI多模态理解与调度能力,是运营商争夺用户场景的关键。
 
 
记者注意到,此次中国移动推出的5G消息融合了大模型能力的“灵犀消息智能体”,进一步打通了多模态交互,例如用户输入“周末某地两日游”,系统即可自动推荐行程并完成预订。
 
另一项创新“5G新通话”则重新定义了语音通信。通过AI与IMS技术的结合,通话场景被赋予实时翻译、智能速记、视频交互等能力。记者在现场看到,用户拨打电话时可自动生成通话摘要,或通过视频对话调用“AI管家”查询行程。
 
据IDC发布的《全球人工智能和生成式人工智能支出指南》,2024年全球人工智能IT总投资规模约为3158亿美元。其中,通信行业占比7.4%,以此比例估算,2024年全球AI通信市场约为234亿美元。而中国运营商无疑在标准制定和场景落地上已占据先发优势。
 
此外,在终端侧,中移互联推出的“移动云手机”试图解决算力分配不均的痛点。记者在现场看到,这款依托5G-A网络和云端算力的虚拟手机,允许千元级设备通过云端提升性能,用户可通过语音或触屏调度AI工具。据Canalys预测,2024年全球AI手机渗透率将达17%,2025年增至32%,到2026年,全球5G智能手机出货量预计超过10亿部,从而进一步推动云端协同计算的应用,而中移互联的布局正契合这一趋势。
 
杨光认为,在当前国内5G市场高速发展的背景下,随着用户终端对多功能、便捷通信需求不断提升,AI将成为运营商抢占市场制高点的重要方向。Canalys预计,到2028年,全球AI手机出货占比将激增至54%,5G终端厂商也有望收获新一轮增长红利。
 
信息安全风险攀升 量子安全应用度提升
 
AI技术不断渗透应用的同时,数据泄露、模型攻击等风险也在同步攀升。据OECD公布的AI事件监测器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AI风险事件总数比2022年增加了约21.8倍,呈现快速增长态势。
 
在此背景下,中国移动的“超级SIM安全体系”受到关注,该方案通过“端管云”协同机制构建立体防护:端侧采用可信身份认证,管侧部署漏洞防护与内容过滤,云侧则通过量子密钥平台加密数据。目前,该量子安全卡已在全国多地政务场景中应用,利用量子真随机密钥实现“一次一密”加密。
 
Copyright 2018-2024 集齐豆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180235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