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25)期间,纳芯微的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王升杨接受了新京报贝壳财经等媒体的深入访谈,就当前汽车产业链企业的盈利困境、中国汽车芯片产业的全球地位以及AI与新兴技术对芯片行业的影响等话题发表了独到见解。
王升杨指出,当前汽车产业链普遍存在的“增收不增利”现象,其根源在于技术的同质化与过度竞争。随着汽车产业的快速变革,企业为抢占未来市场份额,纷纷采取积极的竞争策略,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行业内卷。他认为,要打破这一僵局,关键在于差异化创新,特别是在芯片领域,企业应避免陷入高度同质化的竞争泥潭,而应通过定制化开发来构建自身的技术壁垒。
谈及中国汽车芯片产业的全球地位,王升杨表示,随着中国汽车产业链的蓬勃发展,上游芯片供应商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目前,中国芯片企业在全球汽车市场的份额已达到约10%-15%,且增速显著,产品覆盖度也日益完善。特别是在模拟芯片领域,国产企业已能覆盖车内绝大部分品类,并在部分领域展现出了与国际同行不相上下的竞争力。然而,他也坦言,国产芯片在多数领域仍处于突破初期,面临着从“有”到“优”的跨越以及全球化拓展两大挑战。
针对汽车产业内卷严重的问题,王升杨强调,差异化创新是避免“量增利减”的关键。他指出,企业应充分利用贴近中国市场和客户的优势,开发出差异化、自定义、创新性的产品,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对于模拟芯片是否可完全国产替代的问题,王升杨持谨慎乐观态度。他认为,虽然我国模拟芯片领域的工艺制程相对成熟,国产化进程明显更快,且各品类已出现了国产替代方案,但并非所有品类都具备高质量替代能力。国产芯片在部分领域已达标,但仍有大量领域需长期攻关。因此,他并不认为国产芯片目前已实现100%替代的可能。然而,从长远发展来看,他对国产芯片的发展充满信心。
在谈到AI与机器人等新领域对芯片行业的影响时,王升杨表示,这些新兴领域为芯片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他指出,智能汽车、飞行汽车、人形机器人等应用场景的电气架构与汽车高度相似,这使得企业在车上积累的基础产品开发和技术能够快速移植到这些新兴领域。同时,这些应用场景也对芯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集成度更高、体积更小、功耗更低等。为此,纳芯微正在积极预研和布局相关产品。
最后,王升杨还谈到了AI在汽车智能化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对芯片硬件厂商角色的影响。他认为,AI的发展为芯片产业带来了大量机遇,特别是随着AI应用场景的不断落地,传感器等相关产业的前景极为广阔。纳芯微也希望围绕AI发展进行产品布局,以抓住这一历史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