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驾驶,究竟是人类驾驶的终结者,还是一场技术与人性的共舞?
这个问题在2025年愈发尖锐。
技术层面,虽然L3级自动驾驶已进入商用元年,华为、特斯拉等巨头推出的高阶智驾系统,在封闭场景表现得较为亮眼,激光雷达成本大幅度地下降,Robotaxi订单呈现出激增的态势,物流无人卡车的效率提升得非常显著,但是在极端天气以及复杂路口,系统出现误判事故的情况频繁发生,依旧需要人类驾驶员来“兜底”。
图源百度百科
这意味着,自动驾驶尚未达到,完全替代人类的安全和决策水平,技术的突破更多是“增强人类”,而非“取代人类”。
经济层面:自动驾驶车辆初期,成本约为传统车辆的两倍,且报废周期更短,不过人力成本方面的优势却较为明显。
传统出租车司机,其年成本达15万元,不过自动驾驶车辆若按照1:10的人车比来计算的话,人力成本仅仅约为2万元。
西南证券与麦肯锡皆做出预测,随着大规模地进行推广,自动驾驶市场将会在2030年迎来猛烈的爆发,其服务市场的规模能够达到数千亿之多,成本方面的优势也会逐步地展现出来。
不过这种经济优势的实现,依赖于技术的成熟和法规的完善,它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非一蹴而就。
麦肯锡未来出行研究中心
法律与伦理问题则是自动驾驶不可回避的绊脚石。
不同国家法规,对责任划分存在差异。中国明确地在L3级无安全员的情况下,车主或运营方承担责任;德国要求车主需承担系统错误所带来的责任。
更复杂的是,“电车难题”等伦理困境,算法究竟该如何在保护乘客与行人之间做出抉择呢?不同文化背景之下的道德标准差异极大,着实难以用一种统一的算法来加以解决。
除此之外,数据隐私、人工干预沟通、测试伦理等问题也在持续地挑战法规和社会共识。
社会接受度方面,中国消费者对自动驾驶的接受度全球领先,67%表示认可,但是实际使用率不足30%,完全信任自动驾驶系统的更少。
图源百度百科
驾驶不仅是出行工具,更是一种文化和情感体验。
许多人在享受无人驾驶带来便利的同时,依然渴望驾驶乐趣,改装车俱乐部和卡丁车场的火爆,正是明证。
这说明自动驾驶与人工驾驶之间,并不只是简单的相互取代,而是彼此依赖的关系。设备承担起精确执行日常操作的任务,而人类仍然保留着进行复杂判断的能力,同时还可以充分体验其中令人感兴趣的环节。
综合来看,自动驾驶的未来,不是“人类驾驶的终结”,而是一场螺旋式升级。
中国北京首钢园区里一辆正在运营的百度“萝卜快跑”自动驾驶出租车 图源百度百科
技术上自动驾驶将从替代走向增强,这既强调了人机协同,同时又能提升安全与效率;在经济方面,规模化的推广,会带来成本的下降,以及新的就业形态;法律伦理上,法规需要持续地完善,而伦理框架则需要呈现出多元且包容的态势;在文化层面,驾驶体验将不再仅仅是单纯的操作,而是转向了情感享受与自由表达。
正如比亚迪董事长所讲,智能驾驶的目的并非是予以替代,而是能使驾驶变得更为自由。
未来十年,封闭场景的自动驾驶将会快速普及,开放道路仍需“人机共驾”。而从长远的角度来看,车路协同、5G通信以及AI合成数据训练,将会推动自动驾驶在标准化场景中占据主导地位,个性化驾驶依然属于人类的“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