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上海国际车展上,新能源汽车技术的革新成为全场焦点,而小型高功率混动专用发动机的研发成果尤其引发行业关注。国内外车企纷纷展示最新技术突破,围绕热效率、能耗与动力性能展开激烈角逐,中国品牌在此次技术竞赛中表现尤为亮眼。
车企竞逐,技术花开
近年来,众多车企纷纷投身于小型高功率混动专用发动机的研发热潮,成果初显。此次上海车展,更是成为车企展示该领域创新成果的舞台。
奇瑞汽车推出的新一代鲲鹏天擎混动专用发动机,以48%的热效率和26:1的超高压缩比成为车展亮点。搭载该发动机的风云A9车型在亏电状态下油耗仅为3.65升/百公里,综合续航里程突破2000公里,刷新了行业对混动技术经济性的认知。
浩思动力展示的BHE15TDEB发动机则通过“驭风•火龙卷”燃烧系统和350bar高压直喷技术,将热效率提升至46.5%,其Gemini增程器体积较传统设计缩小40%,同时优化了噪音与振动控制。
极氪汽车自主研发的2.0T超级电混发动机功率高达205千瓦,亏电油耗较同级产品降低5%-10%,为全尺寸SUV市场提供了高性能与低能耗的解决方案。
上汽荣威的DMH超级混动系统同样引发关注,其专用发动机热效率达到43%,配合智能能量管理技术,荣威D7 DMH车型在满油满电状态下续航里程达1962公里,百公里综合油耗低至2.8升。
对比来看,上汽、比亚迪、吉利、奇瑞等品牌的热效率已大幅领先大众EA888发动机(38%)和丰田Dynamic Force发动机(41%),在能耗表现上实现显著提升,并应用于多款主力车型,彰显出强大的技术实力;奇瑞通过“开源计划”推动技术共享,加速行业协同创新;浩思动力则以模块化设计实现增程器的高效化与小型化。
技术角逐,需求驱动
车企们如此热衷于小型高功率混动专用发动机的研发,背后有着多方面的驱动因素。从政策层面来看,全球各国对汽车排放法规日益严苛,传统燃油发动机面临巨大的减排压力,而混动发动机能够有效降低尾气排放,成为车企满足环保要求的关键技术路径。例如,我国不断推进的国六排放标准以及对新能源汽车的支持政策,促使车企加快混动技术研发。
市场需求也是重要的推动力量。随着消费者环保意识的增强和对出行成本的关注,他们对车辆的燃油经济性和动力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小型高功率混动专用发动机恰好能够兼顾两者,在城市拥堵路况下,可采用纯电模式行驶,避免燃油消耗和尾气排放;在高速行驶或长途出行时,发动机介入提供持续动力,解决纯电动车的里程焦虑问题。以荣威D7 DMH为例,其可根据不同路况自动切换纯电、串联、并联、直驱等多种驱动模式,为用户带来了高效、经济且舒适的驾驶体验。
在市场竞争层面,技术差异化成为车企突围的关键。极氪以高性能混动引擎切入高端市场,上汽则通过DMH系统强化新能源领域竞争力,形成独特的技术护城河。这种竞争格局不仅推动技术迭代,也加速了混动车型的市场普及。
优势突出,仍需完善
小型高功率混动专用发动机相比传统发动机,具有诸多显著优势。首先是高效节能,通过先进的燃烧技术和热管理系统,提高了燃油利用率,降低了油耗。以上汽通用五菱灵犀动力1.5T混动发动机为例,其高工作效率和低油耗表现,为用户节省了大量燃油费用。
动力性能方面也有很大提升,小型高功率的设计使得发动机在提供强劲动力输出的同时,还能实现快速响应,满足消费者对驾驶乐趣的追求。如荣威D7 DMH在混动模式下,动力输出平稳且强劲,无论是城市起步还是高速超车都能轻松应对。
然而,目前该类型发动机也存在一些有待改进的地方。在成本方面,由于采用了先进的技术和零部件,部分小型高功率混动专用发动机的研发和生产成本较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搭载该发动机车型的市场售价和普及程度。未来,车企需要通过技术创新和规模化生产来降低成本,提高产品的性价比。
在可靠性和耐久性方面,混动发动机的复杂系统对其长期稳定运行提出了挑战。例如,混动系统中发动机与电机的协同工作,以及电池的充放电循环,都可能影响系统的可靠性。车企需要加强对发动机和混动系统的耐久性测试与验证,完善故障诊断和预警机制,确保产品在长期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小型高功率混动专用发动机在上海车展上展现出了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市场前景。上汽集团等车企的积极研发和创新,为该领域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尽管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但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完善,小型高功率混动专用发动机有望成为未来汽车动力的主流选择,推动汽车行业向更加环保、高效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