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奔驰汽车 > 市占率低于2%的不配叫品牌?

市占率低于2%的不配叫品牌?

发布时间:2025-05-09 21:03:54 发布用户: luoyang

“市占率低于2%的不配叫品牌,我们的销量和存在感也不够。”

在近期的一次采访中,有自主品牌的高管这样说道。在他看来,市占率过低、销量不高就意味着市场影响力和存在感不够,不配叫汽车品牌。同时他表示,自家的品牌同样如此,市占率低于2%,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这是个很有意思的观点。

按理说,只要拥有生产或销售汽车的企业所拥有的独特标识和商业身份的,都能称之为汽车品牌,但考虑到当前销量、企业历史、文化、技术积累和用户信任的综合体现,很多汽车品牌都存在影响力和存在感不足的情况,随时有可能被淘汰。

而出现这种情况,在这位高管看来,就不配叫品牌了,需要继续努力扩大市场声量。尤其是在2025年激烈竞争的中国车市中,马太效应愈发显著,市场份额持续向头部企业集中,而市占率不足2%的品牌则面临生存危机。显然,被淘汰了就不是汽车品牌了。

但在这场由变革撑起来的竞争环境中,车市的马太效应使得腰部及以下的玩家都很艰难,市占率动辄个位数,甚至几家、几十家品牌的市占率加在一起都不及头部玩家的一家品牌。而这种现象自从10年前持续缓慢增长开始,就已经开始显现了。

01玩家与“玩具”

10年前,国内汽车‌总销量为2802.8万辆,排名前十的企业(集团)共销售2475.99万辆,占总量的88.34%。期间经历了数年的发展,车企的好涨坏跌现象越来越明显。有的车企通过精品高端路线或特色化产品实现突围,有的则在发展的路上迷失,迎来更大的挑战。

时至今日,在车市迈向电动化和智能化的路上,这场以“强者恒强,弱者恒弱”为标志的马太效应愈发不可收拾,甚至已然到了重塑了行业格局的局面。

与此同时,在中国汽车市场迎来这一场前所未有的结构性变革的背景下,时代在塑造头部车企群雄逐鹿的同时,也将无数中小车企推向生死边缘。不仅市占率越来越低,甚至随时都会被市场淘汰。

根据2025年前2个月的销量数据,汽车销量排名前十位的企业(集团)累计销售385.6万辆,占汽车销售总量的84.7%。这种头部企业超八成占比,在近10年来就没有改变过,如2024年排名前十位的企业占汽车销售总量的‌84.9%;2023年这一数据为85.4%......‌‌

‌‌

车市多年来的纷争在当下愈演愈烈,藏在销量表格里的硝烟味道已经弥漫出来。

头部车企正在凭借技术、资本和产业链的全面优势,形成难以撼动的竞争壁垒;与头部企业的风光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小企业大都陷入亏损,摆在发展之路上的重重困难压得他们喘不过气。而在这场行业洗牌的游戏中,后者所面临的结局是:要么重构,要么消失。

首先是头部品牌主导市场。

自主品牌如比亚迪、吉利、等凭借新能源技术的迭代和规模化效应,占据了市场主导地位。今年2月,中国品牌乘用车市场占有率已攀升至70.6%,同比提升11.2个百分点。其中比亚迪以16.2%的市占率位居榜首,吉利、奇瑞等也在新能源领域实现销量激增。

伴随着主流自主品牌上扬的是合资品牌份额萎缩。德系和日系品牌合计市占率为30%,而韩系、美系、法系等品牌仅占8%左右。例如,现代、起亚等韩系品牌尽管推出高性价比车型,但销量仍依赖大幅降价,市场认可度持续走低。

在这其中,有的品牌转型迟缓的传统合资品牌,有的是边缘化的新势力品牌,也有的是依赖燃油车的中小品牌。

例如,部分合资品牌因新能源转型不力,早期依赖“油改电”策略未能获得消费者认可,后续产品缺乏竞争力,市场风险较高。而像哪吒汽车在内的部分新势力,主打低端市场但未能形成技术壁垒,资金链压力凸显;而像定位小众的越野品牌,在主流市场缺乏存在感,同样难以突破规模化瓶颈,这些都是导致品牌持续走低的原因。

02淘汰危机与生存办法

当我们更加深度的剖析品牌不断走低的原因时,我们会发现很多品牌“不配叫品牌”的真正原因。

目前,全球汽车产业正处于电动化、智能化的剧烈变革期,新能源赛道上的竞争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技术布局滞后的品牌面临竞争力下滑,而提前抢占电动化和智能化高地的品牌则快速崛起。

在这期间,例如合资品牌在燃油车时代凭借发动机、变速箱技术壁垒长期主导市场,但这也导致其过度依赖传统技术路线,对电动化转型犹豫不决。而未能及时布局电动化、智能化赛道,则导致它们的产品竞争力不足,市场份额也会随之下滑。

不过,合资品牌和部分中小自主品牌的反击也在同时进行。

合资品牌中例如大众,通过标准电芯量产预计降本,加速电池工厂落地、扩建合肥研发中心、推进与小鹏合作车型量产实现本土化突围战,而像软件服务提升收入目标,基于VW.OS操作系统开发订阅制功能,探索智能驾驶付费模式等同样是诸多尝试之一。

同时,部分中小自主品牌也有自己的反击方式。有的通过与本土科技企业(如华为、地平线、宁德时代)合作,快速补齐智能化与电动化短板;有的依托区域政策与供应链优势,快速整合资源;有的通过聚焦细分市场,打造差异化产品;有的强化技术创新与快速迭代......

总之,它们通过诸多措施来增强自身竞争力。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这些通过不断折腾来提升自己的品牌,若能抓住窗口期,仍有机会在“强者恒强”的竞争格局中占据一席之地。

于是,我们得以见证一场技术驱动的竞争。头部品牌通过固态电池、高阶自动驾驶等核心技术巩固优势,而边缘品牌若无法突破技术瓶颈,将被加速淘汰。

另外,资金链脆弱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尤其是中小品牌的研发投入不足,难以支撑技术迭代和营销扩张,如合创汽车因资金断裂退出市场正是如此。同时,市场资源向头部品牌倾斜,消费者更倾向于选择技术成熟、服务体系完善的企业,也让中小品牌的发展难以为继。

当然了,包括以旧换新政策、新能源补贴等进一步加速市场洗牌,缺乏政策响应能力的品牌将难以存活。另外,在全球化与高端化布局上,提前布局的品牌通过出口和高端车型拓展市场,而弱势品牌则缺乏全球化布局能力,难以坐上出海这张牌桌。

市场是残酷的。当前车市已进入“强者愈强、弱者出局”的阶段,市占率不足2%的品牌若无法实现突破,很可能步已经倒闭品牌的后尘,成为市场淘汰赛中的牺牲品。而只有那些不断采取有效行动的品牌,才有可能争取一个被称作“汽车品牌”的名额。

Copyright 2018-2024 集齐豆 版权所有  备20180235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