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保时捷公布了近几年来最差的业绩表现——2025年第一季度,保时捷在中国市场仅交付了9471辆新车,暴跌42%、近乎腰斩。
与此同时,保时捷在老家德国的表现也不容乐观。由于欧洲网络安全法规的变化,入门级的保时捷718和Macan无法交付,同比下滑34%。
尽管保时捷在北美的销量取得了37%的大幅度增长,依然没能扭转全球销量下滑8%的颓势。随后,包括摩根大通在内的多家投行也下调了保时捷的目标股价。
虽说可以找的借口有很多,什么“经济下行、平衡供需、稳定售价”……但明眼人都得看出来,事实就是保时捷在中国,真的卖不动了。
早在去年4季度,就有消息曝出保时捷Macan售价跌破40万元。“最低35.8万元”的裸车报价还登上了各大平台的热搜,成了大家茶余饭后的谈资。
曾经加价的豪车如今沦落到低价甩卖,这对于一向以超豪华品牌形象示人的保时捷来说,无疑是一记当头重击。
01. 再不努力,就只能开保时捷了?
去年,保时捷在中国的日子可以说是非常不好过。
车市的内卷,大家有目共睹。这股降价的风,也在开年吹到了保时捷身上。
刚过完年不久,即将改款的就直接给出了6折左右的折扣价,入门级的Macan最低裸车价更是只要44万元起,而且还是不需要等的现车。
这背后,其实是经销商的“断臂求生”。毕竟车停在仓库里就是一坨废铁,还要支付停车费。为了维持现金流,只能亏本把现车卖出去。
毕竟想要日后“顿顿饱”,至少得先把“一顿饱”吃上再说。
但就在经销商生死攸关的关键时刻,保时捷官方的态度,就比较值得玩味了。
总结下来就是“不主动、不拒绝、不负责”:闭口不提提高利润的事,照样要求经销商大批量提车,对经销商要求补贴1~4%亏损的要求置之不理。
于是,保时捷经历了史上最大的逼宫:几家最大的保时捷经销商联名告到了保时捷总部,逼着保时捷中国和全体授权经销商联合声明,承诺互信互助,事情才告一段落。
在这一背景下,保时捷中国也做出了一项紧急人事变动。
自2024年9月1日起,服务保时捷23年之久、拥有工商管理和经济学专业背景的潘励驰将接替柯时迈,出任保时捷中国总裁及CEO,目标保障销量及利润增长。
但如今半年过去了,保时捷既没保住销量,更没保住利润。
新官上任没多久,Macan就曝出了35.8万的经销商报价,再次刷新“史低”。
虽说懂保时捷的小伙伴们都知道,这个价格一定只是噱头。
实际上往往要加装十几万块的各类选装包,还要选择高利率的5年分期,才有可能拿到35.8万元的“裸车价”,新车落地价依然要超过50万元。
但这对于前几年还在加价提车的保时捷来说,可谓是直接从天堂掉到了地狱。
自2022年开始,保时捷在中国的销量就持续在下滑。2023年下滑趋势已经由2.5%扩大到15%,2024年更是下滑了28%。从趋势来看,保时捷的下跌,今年还会继续。
02. 巅峰之战未启,王者因何陨落?
说句公道话,保时捷真的已经很努力了。
我们先来看一组数据:
纵观整个市场,保时捷依旧是巅峰。比它贵的劳斯莱斯、法拉利没它卖得好,比它卖得好的BBA们又没它卖得贵。某种程度上,保时捷的生态位,还真就没有竞争对手。
而且放眼全球,保时捷的赛道实力和品牌基因,依然让许多人追捧,保时捷的高利润车型,也依然是坚实的销量支柱。
那么,保时捷在中国到底怎么了?
归根结底,主要是三大原因。
最重要的一点,是随着中国品牌产品力持续提升,保时捷越来越“德不配位”了。
就拿保时捷最走量的入门级车型——Macan来说,这可是一台2015年上市的燃油车,距今已有10年的时间,已经到了产品生命周期的末尾。
而换代后的Macan,只有纯电车型不说,单论产品力,也就能和Model Y、智界R7、理想L8这个级别的车型打个有来有回。
但起售价却要59.8万元,相比竞争对手几乎翻了个倍!
第二点,则要怪某些品牌“不讲武德”。
保时捷宣扬了百年的赛道基因和高性能,Taycan却在零百加速、赛道圈速等最核心的领域被SU7 Ultra破掉了不败金身,甚至连能否维持纽北圈速纪录,都是未知数。
更何况从产品定位来讲,保时捷一向重视驾控,在智能化体验上一向是短板,又刚好比不过在智驾和智舱上卷到极致的中国品牌。
这一相对比,难免会有体验上的落差感。
另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大环境”。
在越成熟的汽车市场中,用户就越关注产品本身,而非单纯关注品牌所带来的附加值。
而我们,刚好处于汽车市场即将成熟的阶段,也是洗牌最为激烈的阶段。
随着购车的主力群体从曾经的70后、80后转变为如今的90后、00后,保时捷的金字招牌对年轻一代的吸引力正在持续减弱。
大家不再盲目相信国际大品牌,而是更关注产品本身的体验。在购车的优先级上,智能座舱带来的舒适和便捷,远超保时捷擅长的驾驶和操控。
对于这一点,BBA停售入门级燃油车、中高端车型也一再降价,就是最好的证明。
这也就意味着,曾经那些靠选配拉高售价、靠价格区分用户圈层的旧模式已经走到死胡同。即便降价,也只是抱薪救火,反而会进一步失去品牌价值。
而为今之计,摆在保时捷面前的,恐怕只有两条路。
03. 向左?向右?
2023年,保时捷力压劳力士、LV、香奈儿,成为全球十大最具价值的奢侈品牌。
这当中的诀窍,简言之就是四个字,“好就是贵”。
大多数的“精致中产”阶层和富人阶层,都需要一些“社交名片”来展示自己的财富和社会地位。于是,一块30万的劳力士、一台百万级的座驾,就成了最好的名片。
从各种选配方案、以及定制化车型来看,保时捷的操作显然是先用赛车领域的优势、确立品牌的绝对领先地位,再用“打造奢侈品”的方案,推出高价值的新车。
所以对现在的保时捷来说,与其新车打折卖“以价换量”,还不如彻底断掉那些产品力不足的入门级车型(比如2014年上市的上一代Macan),转而为目标用户提供独一无二的驾驶机器。
一个反例,就是隔壁十几万起售的捷豹/路虎,和逐渐丧失超豪华标签的玛莎拉蒂(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在后台留言,社长有机会和大家再好好聊一聊)。
但更正确的道路,其实是保时捷刚刚开始做的:和中国供应链“强强联手”,弥补自己的新车在产品体验上(尤其是智能化方面)的短板。
早在去年11月份,保时捷高层就曾经透露过,有意在电池、ADAS、互联、娱乐系统这几大方向上,与适合的中国本土供应商展开深度合作。
最近,也有了新的动向。
有消息称,保时捷正在与地平线接洽,双方将会在智能驾驶的研发上展开合作,吸引了不少业内人士的关注;
除此之外,保时捷也在上海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正式成立中国研发中心,重点研究中国用户对“豪华电动车”的定义,以期未来的纯电Cayenne和纯电718,能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
其职能,也分为了三部分:整合本地供应链管理、质量管控,以及最关键的前瞻技术研发。
研发中心成立后的首个项目,就是专为中国市场量身打造的智能座舱,会在2026年正式装车。研发任务也都交给了中国团队及合作伙伴来完成,而非德国总部。
或许正如上海车展期间,保时捷CEO奥博穆所说的:
“我们会在未来两三年内,看到保时捷(是否有足够多的实力)作为一个电动品牌,立足于中国市场。”
具体是否会像保时捷所预期的那样,到了2028年,我们再来一同见证。
04. 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大家应该发现了,最近两年上到保时捷、BBA,下到丰田大众、日产通用,各种全球品牌都在借助中国汽车产业的力量,加速自身的电气化和智能化转型。
这当然是件喜事:说明我们的产业链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实现了从“拿市场换技术”到“拿技术换资源”的转变。
但与此同时,也意味着好不容易取得的优势,再一次被拉齐。
或许我们接下来要做的,是和全球企业在最擅长的机械领域硬碰硬;
谁能赢得这场400米接力赛的最终胜利,就看最后一棒的直线冲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