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刚过,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就掀起了一场"改名风暴"。小米、理想、蔚来、小鹏等主流车企纷纷连夜修改官网和宣传文案,将原本大肆宣传的"智驾"标签,统一降级为"辅助驾驶"。
小米官网及App订购页面,统一修改了有关智驾的措辞,将“智驾”更名为“辅助驾驶”。
其中,小米SU7标准版搭载的Xiaomi Pilot Pro(不带激光雷达),改名为“小米辅助驾驶Pro”,此前为“小米智驾Pro”。
而小米SU7 Pro、小米SU7 Max搭载的Xiaomi HAD(带激光雷达),改名为“小米端到端辅助驾驶,此前为“小米智驾Max”。小米SU7的"智驾Pro"变为"辅助驾驶Pro"。
不仅是小米,理想产品线负责人李昕旸发微博介绍 智能焕新版,其中强调了“辅助驾驶焕新”,理想官微转发了这条微博。
这场改名潮的直接导火索,是工信部出台的新规。新规明确要求,L2级驾驶功能必须规范命名为"辅助驾驶",严禁使用"智驾"、"高阶"、"自动"等容易误导消费者的模糊表述。这一政策直指行业痛点——部分车企过度包装L2级辅助驾驶功能,导致消费者产生错误认知,进而引发多起事故。数据显示,2024年L2级功能渗透率超过55%,但相关事故率却同比上升了18%。
新规看似一刀切的强硬要求,实则精准击中行业顽疾——“技术发展滞后,营销过度超前”的乱象。
部分车企为抢占市场,在宣传中大肆渲染“零接管自动驾驶”,实际路测时连施工路段的警示锥桶都难以识别;标榜能覆盖“全场景智驾”,但遇到雨雪天气、隧道暗光等复杂场景,系统便立刻失灵掉线。这种名不副实的宣传,不仅误导消费者产生错误期待,更直接导致多起因误信“自动驾驶”而引发的交通事故。
此次车企集体改名,绝非简单的文字游戏,而是行业向用户安全作出的郑重承诺。当“智驾”标签回归辅助驾驶的本质定位,意味着车企必须正视技术边界,让产品宣传与实际功能严格对齐,真正将安全放在首位。
在这场行业整顿中,华为成为了唯一的例外。当其他车企忙着修改宣传文案时,华为却发布了L3级的高速驾驶辅助技术,虽然不是马上就能搭载在旗下车型上,但是却也表现出了华为在智能驾驶方面的实力和自信。
不过,这次改名也给行业带来了积极改变。越来越多车企开始重视功能边界的清晰标注,小米、理想等品牌纷纷在用户手册中增加风险提示。
写在最后:
未来,智能驾驶的竞争将回归技术本质。对消费者而言,这场风波是一次及时的提醒:选购智能汽车时,不应被宣传口号迷惑,而要关注技术的真实表现。
对行业来说,工信部的新规如同一次严厉的体检,将推动智能驾驶产业告别野蛮生长,走向更安全、更规范的发展道路。毕竟,在关乎生命安全的领域,容不得半点虚假与侥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