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丰田汽车 > 40年光景,联想的荣光与困顿

40年光景,联想的荣光与困顿

发布时间:2025-04-06 22:06:28 发布用户: 1873603655
今年3月份,曾掀起"联想改制"滔天风波的千万粉丝大V司马南遭遇全网封禁,这场始于2021年末的舆论围猎,最终在监管重锤下戛然而止。
 
当吃惯"爱国流量"的自媒体枪手们调转枪口时,他们不会告诉公众:那个被架上历史审判台的联想,正以全球PC市场24%的份额持续霸榜,PC出货量第六次攀顶全球第一。其智能制造版图已延伸至匈牙利、巴西、墨西哥、印度等辐射全球的智能制造工厂。从"美帝良心"的污名化标签,到"科创板一日游"的技术质疑,这家穿越了四十年风雨的企业始终在冰火两极中重塑自身——正如柳传志在2018年那封著名的公开信中的潜在表达:联想的基因里,刻着中国知识分子的实业报国梦,也不可避免的带着市场竞争的伤痕。
 
联想用四十年时间,完成了从本土企业到跨国巨头的蜕变,其间的战略抉择与路径争议,恰似中国商业文明进化历程的“活化石”。面对新的十年,在联想举办的新财年誓师大会上,联想集团董事长兼CEO杨元庆表示,“联想将开启第五次创业,在未来十年引领混合式人工智能发展”。
 
 
 
‌基因裂变体制突围与路线之争
 
 
 
在中科院计算所传达室起家的联想,自诞生之初,便带着知识分子的理想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生存焦虑。
 
柳传志带着11名科研人员,用20万元启动资金,在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夹缝中寻找出路。
 
这个时期的联想,既是中关村"两通两海"时代(四通、信通、科海、京海四家科技代表)的见证者,更是体制内科研机构市场化的探路先锋。
 
 
1985年倪光南携"LX-80联想式汉字系统"加盟,让企业找到了技术转化的突破口。这款能让计算机处理汉字的"神奇盒子",在当年创造了1237万元的营收神话。
 
但市场风云突变的速度,超出所有人预料:后来当AST、康柏等国际品牌大举进入,联想代理业务与自主研制的天平开始剧烈摇摆。
 
再回溯1994年的"路线之争",成为了决定企业命运的关键转折。在"技工贸"与"贸工技"的激烈博弈中,柳传志最终选择了"贸工技"的渐进路线。
 
这个被后世反复解读和争议的战略抉择,本质是经济转型期中国企业的生存智慧——在技术积累不足、市场机制稚嫩现实下,先构建商业能力再谋求技术突破,成为那个时代的理性选择。
 
 
 
全球征战并购狂潮中的东方智慧
 
 
 
2004年收购IBM PC业务,是联想发展史上的"敦刻尔克时刻"。这场"蛇吞象"式的并购,不仅改写了全球PC产业格局,也暴露出了中国企业国际化的深层困境。
 
当杨元庆将ThinkPad经典设计元素保留到第五代产品时,他守护的不仅是品牌资产,更是东西方商业文明的融合实验。
 
Copyright 2018-2024 集齐豆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180235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