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2018-2024 集齐豆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18023569号
从DeepSeek等人工智能先驱到先进的机器人技术,中国的科技热潮正推动新兴产业并驱动对新型人才的迫切需求。而中国高校在推动科技进步和产业转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在浙江大学,这种融合最为清晰。探访杭州DeepSeek和“六小龙”的发源地,你会发现浙大校友几乎指导着每一个开创性的企业和实验室。
“机器人天团”能力如何?癌症患者的福音即将到来?人类洗碗,机器人却弹起了钢琴?是什么让研发团队如此信心满满,有底气抢占全球机器人制高点?本期《近观中国》特邀英国观察员大牛走进浙大,看看这里的实验室都在进行哪些研究?继续深度探访杭州科创。
“
机器人测试 大牛吓坏了
大牛首先来到了浙大的石虎山机器人创新基地,这里汇聚了众多实验团队,云深处创始人朱秋国也有实验室在这里。
在这个实验室里,大牛见到了火爆全网的云深处四足机器人,还有正在进行测试的双足机器人。这款双足机器人约46公斤重,必须用绞车才能抬起来,浙江大学的研究生们正在努力对它进行升级,希望不久的未来,它可以自己在复杂环境中行走。
为了测试机器人的稳定性,大牛暂时化身“无敌破环王”。随着最后一记“佛山无影脚”,机器人倒下了,实验人员还没心疼,大牛吓坏了,这不能让咱赔偿吧?
实验人员给大牛吃颗定心丸,告诉他这种抗打击训练是家常便饭。两个小时后,机器人在实验人员的检修下恢复正常,大牛悬着的心也终于放下了~
沈尧杰(浙江大学工程师学院研究生):“做机器人最重要的是要有实物,这和电脑上做一些软件的仿真区别很大。有石虎山基地这样一个实验平台,对于学生来说,就可以去跟进世界上最先进的那些技术。”
隔壁实验室,做的是对肿瘤进行手术的医疗机器人的相关研究。大牛面前的这台机器,是一台碘125放射性同位素粒子植入手术机器人。碘125放射性同位素是一种典型的核药,用来治疗癌症。
周春琳(浙江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医生在用手动粒子枪做手术的时候,比如说这里有一块肿瘤,医生穿刺时,需要通过这个孔把穿刺针一根一根地戳进去,直接扎到肿瘤内部。每塞一颗粒子都需要徒手把针向外拔5毫米,如果我要植100多颗粒子,手就需要移动100多次,而且每次都要间隔5毫米。如果达不到这个间距,会影响疗效。”
周春琳:“另外,这些物质都是带辐射的。对于病人来说,它有半衰期。过一段时间,药物就对他无害了。但医生接触它的时候,是它最活跃的时候。那么对医生的伤害风险就比较高,用机器人就可以减少这种风险。”
研究人员向大牛展示了机器人埋同位素粒子的操作,这台要埋23颗粒子的手术,只需大约四分钟就能完成,人为操作几乎不可能有这样的速度。据介绍,这项技术或可将在今年被真正运用在手术中,对医生和患者来说都是一种福音。
熊蓉教授的实验室在进行的是柔性支气管镜机器人的研究,人工智能辅助在人体的支气管镜腔道中进行检测和活检。
熊蓉(浙江大学智能系统与控制研究所机器人实验室主任):“我们的气管很脆弱,你碰了它就会很不适,支气管腔道的检查对医生的操作水平要求很高。中国很多不发达地区缺少高水平的医生,我们要让普通大众也能够去享受这样优质的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