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北京人工智能(AI)企业超2400家,其中独角兽企业36家,占全国超半数;核心产业规模接近3500亿元;备案上线大模型105款,数量居全国首位……作为引领全国人工智能技术与产业发展的“AI第一城”,北京人工智能产业领跑全国。3月27日,在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开幕式上,10项重大科技成果发布。其中,“北京人工智能创新应用系列成果”入选。
在论坛年会的展示区,“小关店铺”的服务生,竟是一台银河通用研发的具身大模型机器人。不需要工作人员遥控,它能快速响应顾客的需求,准确拿取对方想要的饮料,并放到他的身前。即使有调皮的孩子挪动饮料瓶,机器人的手也如影随形,准确取到货品。
“这项技能的背后,是我们构建的全球最大规模十亿级机器人动作数据集在支撑。”北京银河通用机器人有限公司市场部相关负责人武文韬表示,这些高质量数据是通过物理仿真合成的,用它们作为“教材”,机器人可以直接将所学技能泛化到真实世界中。
“学有所成”的机器人,正在走入人们的生产生活。武文韬透露,目前,银河通用机器人已经在线下零售门店开展测试,在智慧药店、物流搬运、工厂等领域实现商业验证。“预计未来3年内,具身智能机器人就能在商业领域实现广泛应用,3至5年内它们将能进厂打工,后续将逐步走入家庭,成为‘机器人保姆’。”武文韬说。

现在,AI正在越来越多的领域落地生根,成为产业变革的“最佳拍档”。在医疗领域,AI可以辅助疾病诊断,制定治疗方案,提升诊断的准确率;教育领域的个性化学习辅导,可以由AI达成,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AI的脑力还能在海量生物数据中,精准发现候选药物分子,加速药物筛选过程……北京对此已有布局,《北京市推动“人工智能+”行动计划(2024-2025年)》去年出台,人工智能与教育、新材料等领域融合的政策也陆续发布。在此基础上,“AI+”正在链接千行百业,在社会服务领域已经产生了广泛应用。
在科研领域,AI也正在加速科学发现的产出。2024年,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吴边团队、研究员崔颖璐团队研发了一款自监督学习模型Pythia,它能快速预测蛋白质突变的稳定性变化,不仅能实现高精度预测,预测速度也有了巨大提升,计算效率提升5万倍。
该平台开源后,短短半年时间就已累计服务全球用户2000余次。现在,它已经成为工业酶改造的核心计算工具之一,在葡聚糖酶、多肽酰胺酶、塑料降解酶等产物的热稳定性提升方面取得明显效果。让它们在复杂工业环境下的适用性和使用寿命得到扩展,提升工业应用价值。
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在AI深度赋能下,北京在材料、医药、金融等领域产出前沿创新成果,并在医疗、生活、教育、零售、内容创作等社会服务领域实现了广泛应用。2025年,北京将持续推进人工智能原始创新策源地建设,推动在多模态、具身智能、世界模型等领域取得创新突破,开展类脑计算、光电计算等颠覆性技术路线布局,并高标准推动人工智能应用,主动瞄定、开放特定垂类领域应用场景,加速传统产业向智能化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