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大概是这样的,粉丝邹哥在2022年5月,从一位二手车商家那候购买了一台12款的保时捷911,对,没错,就是你现在看到的这个穿了一身绿皮的家伙!虽说车龄十几年了,但看上去真的还是很帅!
邹哥说:因为他也不是第一次买二手车了,所以知道车况的重要性。买这辆车的时候,商家给他出具了一份某检测机构的检测报告,当时报告上给出的检测结果是:排除事故、火烧及泡水!
邹哥说,正是源于信任,所以当时便没有任何顾虑的买下了这台车!
如果故事到此为止,那就是一个第三方检测机构发挥作用,帮助用户解决问题的正面案例。但事情到这里还远远没有结束,并且这家机构还在后面闹出了天大的笑话!时间来到2023年底,粉丝邹哥准备将这台车卖回给车商,于是车商找来当初买车时检测车况的那家机构,再次进行车况检测,最终检测出来的结果却是——这是一台重大事故车!
前后两次检测,同一家机构,截然不同的检测结果,这就好像是一个活生生的大型双标现场……
面对这样的结果,邹哥心里肯定是难以接受的,从此就走上了协商理赔的道路。但是毕竟时间过去那么久了,不管是车商还是检测机构,都有了无数推诿的借口。从去年12月一直到今年的4月底,邹哥的维权之路艰辛且毫无进展!最终只能选择最后一个途径,收集证据并准备通过法律途径来维护自身权益。
于是,邹哥在好友的推荐下,找我们为这台车做一个事故查勘,根据查验结果出具一份具备司法效应的鉴定评估报告,方便他下一步维权。
到达检测现场后,首先对车辆的手续证件进行了查验,这是一台2012款保时捷911 Careera S 3.8L,11年12月出厂,16年的3月才首次上牌,说实话,这个库存时间真的逆天了,哪怕它是超跑,库存4年我也看不起它!当前表显5.3万公里,过户次数未知。当年新车指导价146.5万,选装稍微多一点,落地差不多就200万了,至于粉丝大哥22年的时候买成多少钱,他并未向我们透露。
实车核对无误后,咱们就正式开始查验,由于只是对车身结构进行勘验,所以我们直接上举升机检测底盘。
上架之后首先整个车底扫一遍,没有明显的磕碰变形痕迹。拆开护板再确定了一遍,底板是不存在严重剐蹭的。使用内窥镜观察后纵梁,也没有发现任何变形或修复的痕迹。
接着拆下前边的下边护板,同样使用内窥镜从右前纵梁连接板的位置伸进去,就能看见很明显受力开裂的痕迹,看来这就是客户说的事故位置了,应该也是那个检测机构第二次判定为重大事故车的依据。
接着放下车辆,从前到后整车先看一遍外观,有少许凹陷,右后叶子板有修复,但是面积不算大,里边也没有伤到叶子板骨架,只是皮外伤。
然后就是前边的重点了,拆空前备箱,就能看见车头全貌了,对比左右大梁,可以很明显的发现右侧有掉漆、开裂的现象。
接着撬开橡胶套,用内窥镜检测右前防撞梁梁头的位置,可以发现有明显的变形褶皱,结合底盘下面已知的情况,对比左侧,可以确定右前纵梁确实存在受力变形。这样的情况,按照国标来判定的话,毫无疑问确实是属于重大事故车的。
到这呢,这台车的现场查勘咱们就算是全部结束了,共计采集现场照片一百余张,结论也很明确。跟客户客户沟通一下结果,咱就撤了。
大家再来看一下当初买车是那个检测机构出具的检测报告内的具体内容,明确的显示了右前纵梁正常。但是,问题就出在当初他们上传的照片和我现在拍到的照片对比,不能说差距不大吧,只能说是一模一样!那这个所谓的正常的结论是如何得出的呢?
难道是靠当初检测人员的堵门绝技——睁眼瞎?
再联想一下,客户现在要卖车了,前面来检测的还是这家机构,得到的结论却跟我们现在的结论一致,这是一台重大事故车!到这里,铁子们你们懂了吗?很明显客户是被坑得死死的,同一台车同样的车况,车商卖你的时候就是好车,你要卖的时候就是事故车,你品,你细品!这是真的很烫!
粉丝大哥在我临走是嘱咐我,回去之后尽快整理材料出具鉴定报告,他这边已经请好了律师,就等着鉴定报告一出就直接起诉他们追回损失。我知道,虽然这个过程可能会曲折且漫长,但是还是要鼓励大哥的这种行为,因为好人的退让只会让坏人更加肆无忌惮,也希望大哥最能够早日维权成功!
最后问题来了,老铁们,你们觉得在这起事件中,车商和那一家前后不一的检测机构,谁才是责任的主体呢?亦或者二者本就互为帮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