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正在逐步丧失对小米汽车的绝对掌控力。
别问我为什么,上市后这一个多礼拜小米SU7到底咋样,大家心里有数。24小时大订88898台,创下了行业纪录,40%的退订率,当然也打破了行业纪录。这就是“快消式造车”的后遗症。
小米账上趴着的那1000多亿造车究竟够不够?之所以说这个,是因为它跟前面说的掌控力并不是没有关系。1000亿放到其他行业,可能就此改写行业命运,但是汽车是个重资产高风险的行业,未必。
小米汽车,不差钱?
2021年3月30日,小米宣布进军汽车行业。我对那场发布会印象最深的莫过于雷军的那句“我们有钱,亏得起”。小米集团截至2020年年底现金余额1080亿,一个听起来的天文数字。
听到这句话,我第一反应跟很多网友的观点出奇一致。华为一年的研发投入是多少?我还真查了一下,2023年华为研发投入1614亿,过去十年累计研发投入超过1.11万亿!1000亿确实不够华为一年的研发费用。
汽车行业,几次面临生死局的蔚来汽车,累计亏损都超过了800亿,恒驰汽车仅两年的亏损也超过了840亿,还有高合、威马……这里就不一一举例了,几百亿上千亿的亏损,对于汽车行业而言只能说屡见不鲜。
有一个不争的事实,特斯拉进入中国后,完善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让造车的技术门槛大大降低了。前面有特斯拉探路,后面有比亚迪、吉利、长安开疆拓土,小米汽车虽然没有抢得先机,但是却迎来了最好的时机。
也因为如此,造车的成本已经不再是秘密。源引《智驾最前沿》的相关数据统计,包括材料、零件、制造成本、研发、模具、物流在内,小米SU7整车平均成本在30万附近,如果属实,即便最低配的小米SU7每卖一台也要亏损8万多。
看来雷总说“卖一台亏一台”没错,但是千万不要以为这跟他“宠粉”有什么关系,汽车的定价一定是个商业行为,不可能跟情怀产生任何关联。
当然,这个成本估算也是动态的,它会随着规模效应的变化而变化,订单足够多,与供应商谈判的议价能力就更强,研发费用、公关费用、渠道费用等等自然也会被逐渐摊薄。
你们是不是以为造车成本这么高,这时候买小米SU7最划算?错。
20多万的小米汽车贵不贵?
小米SU7发布会一结束,真正的“米粉”对21.59万的价格是充满失望的,尽管一天之内大定就接近9万台,但是这部分人中很大一部分并不是“米粉”。换句话说,买小米汽车的跟用小米手机的不一定是同一批人,起码目前下订的大部分都不是。
当年,1999元的小米手机让雷军在手机圈一战成名,一夜之间山寨手机全部倒闭,他的杀手锏就是“便宜”。但是,小米SU7便宜吗?答案是肯定的,肯定不便宜。
小米SU7的定位是“C级豪华科技轿车”,与奔驰E级、宝马5系同级,如果按照这个逻辑,20万级别的价位还真不贵。但是与行政级座驾的空间相比,小米SU7显得特别尴尬,后排空间甚至都不如B+级的迈腾、帕萨特,空有一个C级车的定位,空间适用性仅仅算一个中规中矩的B级,后排的乘坐体验确实不太好。显然对上没有办法跟奔驰E级、宝马5系相提并论,对下又比不上迈腾、帕萨特的实用性,关键是连价格都处于劣势。
可能会有人说,不应该拿小米SU7和燃油车去比,实际情况是跟新能源汽车比,它的优势更不明显。
我们以价位高度重合的极氪007为例,这款车的定价从20.99万到29.99万,配置上一共有5款车型,比仅推出了3款车型小米SU7更具选择性。我们把价位接近的入门车型极氪007的后驱增强版和小米SU7的标准版比较,最显著的区别是前者全系标配800V高压系统,而小米SU7仅顶配的MAX车型才是800V,其他两款车型都是400V,400V与800V在成本、充电速度、三电系统的设计和安全性上存在不小的差距,即便如此小米SU7的标准版还贵了几千块。
如果跟极氪007相比,差距还没有那么夸张,那么15.99万的长安启源A07真香版710km旗舰版跟21.59万的小米SU7的标准版比,一定会惊掉你的下巴。具体配置上的差距可以看上图的配置表对比,这里说几个核心数据,长安启源A07采用了79.97度的三元锂电,小米SU7则是73.6度的磷酸铁锂电池,长安启源A07还标配了电吸门、16扬声器、座椅按摩、8安全气囊,50寸的HUD……不仅配置高出一大截,价格还便宜5万多。
看来,小米汽车21.59万的起售价显然没能满足米粉们最朴素的期待,相反吉利、长安这样的专业造车大厂的产品,仔细看下来更有诚意,相信40%的退订仅仅是个开始。
另外,从小米SU7上市几天的市场反馈看负面确实不少——试驾失控、异响、铝制线束取代铜芯线等等,此前甚至还有测试车辆轮胎装反的情况,这还仅仅是表面上能看到了,那些看不到的地方会不会有更多的问题?谁都不知道。
至于,你说你有钱,亏得起,最好这句话关着门说说就好。但凡只要公开讲,你就输了。想当年,贾跃亭造车时,他的资金实力也不比小米差,更关键时人家的创新意识远超小米,即便若干年后的今天,小米依旧跟FF不在一个层次。正如FF公关副总裁程时盛接受《汽车很听话》专访时坦言:“虽然FF没成功,但走在一条创新的路上。”贾跃亭的失败时暂时的,即便失败它依然是被抄袭的对象,他依然是一代枭雄,我们有理由相信,即便再过十年二十年,只要有一息尚存,贾跃亭还会东山再起。
人声鼎沸VS门可罗雀,小米汽车高流量背后有猫腻吗
对于小米汽车和SU7来说,绝对是当前汽车圈的顶流,无论是频繁登上热搜还是高速堵车秒变SU7车展,都证明了其高流量。尤其在清明节假期,《汽车很听话》看到在深圳一群人为了看SU7排起了长长的大队,确实被震惊到了,毕竟这也太夸张了,在汽车领域诞生一百多年中,排这么长的队看车在我印象中还是首次。
看着人声鼎沸的场景,我将图片和视频发布给其他媒体老湿,他们也给出了自己的观点,相比我的感叹,他却表示雷军作为营销之神,曾经用饥饿营销让初来乍到的小米一跃成为行业前三,正如刘强东所表示:不要跟雷军比营销,这块我们比不过他!在这种背景下,如此多人排队看车则被认为又是雷总的又一种营销方式,排队中的人有没有可能是“黄牛”,让人们看着很热闹。
对于媒体老湿给出的观点,我并不这么认为。这不,清明假期结束后的第一个工作日,我们来到了北京小米汽车体验中心来趟实际探店。确实,并没有出现上文中那样排如此长的队伍,进入店里之后,虽然是工作日但小米店里还是有不少人在看车,虽然没有深圳那么那么“夸张”,但也能看到其高流量。我也简单的问了下工作人员,他表示:虽然每天来看车的用户不少,并没有网上那么夸张,最起码在他们店里没有出现过在门口排队看车的情况。作为对比我们也来到了对面的问界体验店,说实话看车人并没有比小米少太多,可见高流量的并不止是小米汽车。
在探店的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个问题,所有人都知道小米SU7是为了年轻人而来,但我在体验的过程中,发现40岁以上的人要多于年轻人,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工作日年轻人在上班的原因,我也随机采访了几位看车的人,大家几乎观点都是一致:那便是第二款车想买一款纯电动车型,小米如今热度这么高不看看确实有点说不过去,不过通过实际体验,这台车并没有足够惊艳,或者说雷军没有说服我立刻下单,还是得看看后面其他人买了的实际体验再决定。
总的来说,汽车行业是一个高科技密集型的产业,快消式造车优势很明显,无论如何我们还是希望小米造车能更加严谨,不要出现“修车排队”的情况,毕竟流量越大,被反噬的可能性也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