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2018-2024 集齐豆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18023569号
股价一路猛进之时,小米突然以先旧后新配售的方式宣布进行425亿港元的融资,消息传出之后,无论舆论界抑或是资本市场都引起了强烈反应,小米股价也随机遭遇了较大的回撤。
尽管“先旧后新”这一配售方式,大股东(也就是雷军)并没有发生实质的减持行为,但舆论中仍然对此有多种质疑,其中最大争议点为:小米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流动资产的定期银行存款(短期定期)共计接近700亿元,长期定期存款还有580亿元的储备,且经营性现金流多年以流入为主,整体上看小米是不缺钱的,通常这种情况企业不仅不在资本市场融资,还要通过增发股息等手段向市场派钱。
也因此,资本市场中对小米上述行为多有微辞,认为上述行为是对投资者非常不友好的行为,引发一些投资者的共鸣,那么站在专业的财务分析角度,此次小米融资事件到底是利空还是利多呢?
本文核心观点:
其一,企业资本配置和股息政策与其发展周期密切相关,小米也好,微软也罢,都难逃周期性的宿命;
其二,再投资企业突破自然增长率,找到“第二曲线”的重要前提条件;
其三,当前小米汽车的成功给未来企业成长性注入条件,但产能成为主要制约条件;
其四,融资之后,小米管理层等于要背上新的增速kpi。
股息政策与企业周期密不可分
ROE(净资产收益率)是评价企业经营质量时最常用的一项指标(也是巴菲特最倚重的财务数据),在股份制公司制度下,企业所有权归全体股东所有,净资产收益率也就关乎股东的资产溢价这一核心问题。简单来说,如果企业的ROE长期低迷,甚至股东的资产溢价能力还跑不赢通胀,投资者资产在企业里是被贬值的,管理层就真的要考虑“下课”了。
因此从价值投资角度去看,评判小米此次融资行为利弊的标准应该是对未来ROE的影响。
由于ROE=净利润/净资产。此前小米也从未分派股息(利润直接转换为股东权益资产),加上此次融资行为同样会扩张权益资产规模,上述种种行为确实会推高小米的净资产规模,可能对ROE带来负面影响。
这也是市面中批评小米资本配置方式的主要立足点,看似非常有道理,但经常会忽略到:
1)除部分行业(如垄断和基础设施类企业),充分市场化的竞争格局使得企业要面临产业的兴衰更替,竞争的加剧等挑战,长期内很难维持原有利润水平,ROE也是不可能一直处于高位的,多数公司不可避免陷入自然衰老;
2)作为短期落袋为安的股东来说,如约收到股息是再好不过的,但企业家则希望能够搏一把,用提高利润留存,再融资的手段进行再投资,通过业务创新赢得“第二曲线”,以希望能克服自然衰老。
有时候励精图治的管理层和落袋为安的股东关系是非常拧巴的,矛盾点也就在此。
这时候就需要引入一个新指标,g=ROE*b。(其中g为企业内在增长率,b为利润留存),假如一个企业ROE为20%,说明股东净资产当年有20%的溢价,这是非常不错的成绩,这时候如果将利润都投入再生产,来年企业股东将会获得20%的额外增长。
接下来我们将公式进行变形,ROE=g/b。如果我们判断企业未来的g确实面临严峻挑战,很难再有转机,那么拱卫ROE最好的办法便是下调b,也就是提高股息率,把钱分给股东,减轻净资产的上涨压力。但如果我们认为企业未来会有一个很好的g,那么此时不妨提高b,备齐子弹进行再生产,以资金换光明的明天。
分析至此,相信明眼朋友已经明白了:优秀的管理层对未来的预期很多时候是通过股息政策来体现。
篇幅原因我们仅举微软为例子,这是一家业务非常牛,利润也非常丰厚的公司,创始人盘踞在全球首富位置多年,但公司直到2005年才进行第一笔分红(同时进行大笔回购),主要原因为: